班对马,董对晁(cháo),夏昼对春宵。
【注释】:班:指班固,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字孟坚,其父亲班彪撰《汉书》未成而去世,班固继承父志,历尽磨难,经二十余年写成《汉书》(其中八《表》和《天文志》由其妹班昭续写完成)。《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录了西汉的历史。
马:指西汉大史学家司马迁。司马迁字子长,继其父司马谈之位为太史令,开始写作《史记》。其间因为替李陵辩护,被下狱,受宫刑,含羞忍垢,发奋著书,终于完成130篇的《史记》,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述了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期到西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史记》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例,既是史学著作也是文学著作,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董:指西汉著名的儒家学派代表董仲舒。董仲舒精通儒家经典,鼓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儒家学派成为封建社会的最为正统的学派奠定了基础。
晃:指西汉著名的政治家晃错。他面对当时诸侯国实力强大,威胁到中央的权力,于是向皇帝建议削藩,即剥夺诸侯王的政治特权来巩固中央集权,损害了诸侯利益。这时候,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诸侯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发动叛乱,这就是著名的七国之乱。汉景帝面对诸侯们的进攻,一时之间无法应对,就听从了袁盎的建议,把晁错腰斩了。晁错的代表作有《论贵粟疏》。
雷声对电影,麦穗对禾苗。
【注释】:春宵:春天的夜晚。电影:闪电的影子。宋楼锷《浣溪沙·双桧堂》词云:“夏半阳乌景最长,小池不断藕花香。电影雷声催急雨,十分凉。”
麦穗:小麦顶端的花或果实部分。
禾苗,主要指谷物类种子的幼苗,农耕时期,农民先利用一块土地培育种子,在培育期间生长的幼苗,泛指为”禾苗“。现多指水稻。
八千路,廿(niàn)四桥,总角对垂髫(tiáo)。
【注释】:八千路:八千里路,形容路途遥远。唐朝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中有“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的句子。宋朝岳飞《满江红》中有“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句子。
廿四桥:出自唐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全诗为:“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廿,二十。
廿四桥有三种说法,①是说扬州曾经有二十四座桥,据《一统志》载,隋朝时曾置24座桥于扬州,唐朝时仍可见到那24座桥,分布在当时扬州最繁华的街道上。②是说有一座桥的名字叫二十四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载:“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③是泛指、代指说,我国向来就有对数字概念采取含蓄、朦胧、夸张的方式来表达,并不采取绝对数字。譬如“白发三千丈”、“飞流直下三千尺”、“山道十八弯”、“三百六十行”等,并非确数。
总角:代指年幼之时。古代男女未成年时,将头发束为两股,形状似角,分置两旁,故称总角。总角一般指八九岁到十三四岁之间的少年。垂髫:代指儿童或童年之时。古代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故称垂髫。髫,儿童下垂的头发。
露桃匀嫩脸,风柳舞纤(xiān)腰。
【注释】:上联形容粉饰的脸蛋像桃花一样娇嫩。露桃:桃树、桃花。
下联描写起舞的细腰像摇柳一样柔软。纤腰:纤细的腰。也可以用来指美女。
贾谊赋成伤鵩(fú)鸟,周公诗就托鸱鸮(chī xiāo)。
【注释】:贾谊赋成伤鵩鸟:出自西汉刘歆所著的《西京杂记》卷五。贾谊担任长沙王太傅,有只鵩鸟停在他家房屋上。长沙的风俗,鵩鸟所停之家,主人死,故贾谊为了排遣忧伤而写了《鵩鸟赋》。贾谊,西汉人匀的拼音,学问渊博,有政治才干,被汉文帝召为博士,升太中大夫。后得罪权贵,出任长沙王太傅,死时仅33岁,湖南长沙还有贾太傅祠。伤鵩鸟,因鹏鸟而悲伤。鵩鸟,一种猫头鹰之类的鸟,又名山鸮,因夜鸣声恶,古称之不祥之鸟。
周公诗就托鸱鸮:出自《尚书·金滕》。据《金滕》篇的说法,周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即位,成王年幼,周公摄政(临时代理执政),武王之弟管叔、蔡叔、霍叔散布谣言匀的拼音,说周公想篡权,并与商朝的遗民联合密谋造反。周公说:我如不暂时掌握政权,天下就会大乱,我无法向死去的先王先公交代,我宁可灭掉管、蔡,也不能让周朝的天下毁掉。于是发动东征,消灭了叛乱的管蔡集团,并作诗向周成王表白自己的忠心,据说《诗经》中的《幽风·鸱鸮》诗,即是周公为此而作。就,成功,此处指诗写好了。鸱鸮,亦作鸱枭,一类包括猫头鹰在内的益鸟,以有害昆虫、老鼠等为食。
幽寺寻僧,逸兴岂知俄尔尽;长亭送客,离魂不觉黯然消。
【注释】:逸兴:清逸脱俗的兴致。俄尔:也作俄而,双音词,忽然、顷刻、一下子。
长亭:秦汉五里设一短亭,十里设一长亭,为行人休息及送别践行之所,故后代以长亭代指送别之处。黯然:双音词,很沮丧的样子。
【译文】:
史学家班固和司马迁相对,经学家董仲舒和晁错相对。夏曰的白天和春天的夜晚相对。
轰轰的雷声和犀利的闪电相对应,麦穗和禾苗相对。
岳飞词中有"八千里路云和月",杜牧有诗云〃二十四桥明月夜",头发束成如角一样两个结的小孩和垂着头发的幼童相对。
露水沾湿的桃花像少女涂脂抹粉的嫩脸;风中摇曳的柳枝似女子翩翩起舞的细腰。
贾谊看到鵩鸟感到伤感写了一篇《鵩鸟赋》,周公看到鸱鸮为表忠心作了一首《鸱鸮》诗。
到幽静的寺院寻访僧人,哪里知道兴致一会儿就消散了;在送别的长亭告别友人,离别的情绪不知不觉让人低落忧伤。
下平15韵有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声律启蒙》是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声律启蒙》每韵3段,每段平仄基本格式为: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 “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切韵》《广韵》等韵书,中古汉语按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归纳出平、上、去、入(不同于我们现代的汉语拼音四声)四种声调,二元化分类,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统称为仄声。
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 了 的是平声。
普通话入声消失,入声归入仄声中的上去两声和平声中的阴平、阳平,这导致用普通话判别诗词平仄会有错误。
现代普通话汉语拼音的四声“ā á ǎ à”,我们小时候学习称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其实它们有专业的称谓。第一声叫阴平或平调;第二声叫阳平或升调;第三声叫上声或上音;第四声叫去声或去音。这样一对照,我们普通话的一声、二声即为“平”,三声、四声即为“仄”。 (中古汉语中的“入”声,已并入其它声调。)
限时特惠:本站持续每日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课程,一年会员仅需要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长微信:Jiucx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