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有一位谋臣,他的智慧不亚于诸葛亮,他的忠义不逊于关羽,他的文采不输于曹植,他就是荀彧。
荀彧是曹操的左膀右臂,为曹操出谋划策,助曹操平定北方,奠定魏国的基础。然而,荀彧的一生并不顺遂,他的死因也成为历史的谜团。
“彧”,读音为yù (与玉同音),意思是文采繁盛,有教养。
出生名门
荀彧出生于颍川郡颍阴县(今河南许昌市),是东汉末年名门望族荀氏家族的后人。
荀氏家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承,祖上有“荀氏八龙”之称,是当时的风云人物。
荀彧出生于朗陵侯相荀淑的家族,他的父亲是济南相荀绲,他的叔父是司空荀爽。
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熏陶,他的个人才华也很突出,为人正直,被称为“王佐之才”。
荀彧少年时,就被南阳名士何颙赞为“王佐才也”。
他曾任潁川太守阴修的主簿,后来被举为孝廉,拜为守宫令。
但是,当时东汉朝廷已经被宦官和董卓等人操纵,汉室衰落,天下大乱。荀彧不愿与恶势力为伍,于是弃官归乡,带领宗族避难冀州。
投靠曹操
冀州牧韩馥和荀彧同郡,他派人接荀彧,待之为上宾。但是,荀彧认为韩馥不能成大事,而投奔东郡太守曹操。
曹操见荀彧来投,大喜过望彧的读音,说:“这是我的子房啊!”于是任荀彧为军司马,时年二十九。
从此,荀彧投靠曹操,成为其重要的谋士。
荀彧在曹操手下效力数十年,对曹操数次东山再起发挥了重要作用。
建计
劝曹操深根固本,收复兖州,取得进一步发展的基地。
劝曹操迎汉献帝建都许县,得挟天子以令诸侯。他曾劝曹操不要轻易南征,而是乘胜追击袁氏,迅速平定冀州。
劝曹操奇袭荆州,打破刘表的防线。
劝曹操不要撤退,而是坚持官渡之战,反败为胜。
劝曹操不要复置九州,而是先定河北,修复洛阳,南讨荆州,待天下大定后再议古制。
举人
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司马懿、郗虑、华歆、王朗、荀悦、杜袭、辛毗、赵俨、戏志才、郭嘉、杜畿、严象、韦康、孙资、仲长统等大批人才,并协调有宦官背景的曹操与大族名士之间的关系。
荀彧在曹操手下担任军国重臣,十多年来稳重谨慎,人们尊称他为“荀令君”。
他为曹操制定了北方统一的战略规划和军事方案。他还向曹操推荐了许多有才能的人,如锺繇、荀攸、陈群、杜袭、戏志才、郭嘉等。
因其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等方面多有建树,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堪称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
死因成谜
然而,荀彧的一生并不顺遂,他的死因也成为历史的谜团。
建安十七年(212年),董昭等人认为曹操应当进爵“魏公”,并秘密地征求荀彧的意见,然而荀彧反对,曹操听闻之后心头不忿。
十月,曹操南征孙权,向皇帝上表让荀彧到谯慰劳军队而将他留下,由此皇帝任命荀彧担任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
曹操的军队前往濡须,荀彧因病留在寿春(今安徽寿县)。西晋陈寿《三国志》记载荀彧忧郁而死。
《魏氏春秋》记载了,曹操给荀彧一个空的食器,暗示他自尽。荀彧知道了曹操的心思,就吞了毒药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件事后来被《后汉书》的范晔和《三国志》的裴松之所引用。
北宋司马光认为曹操隐瞒此事,所以陈寿并不确定荀彧的死因。
袁暐在《献帝春秋》中写了这么一件事,荀彧有一次看到了一封信,是伏寿皇后写给她的父亲伏完的。信中透露了汉献帝对曹操的不满。
荀彧当时隐而不报,后又因惧怕事发而向曹操告密,但曹操之前已经知道了这件事,对荀彧十分不满,认为他不忠不义彧的读音,于是派人送了一副食器给荀彧,暗示他自尽。
荀彧明白了曹操的意思,感到悲痛和愧疚,便服毒而死,时年四十二岁。
荀彧死后,曹操为了掩饰真相,追赠荀彧为太尉,谥曰肃侯,赐给他的妻子和儿子丰厚的财物。
但是,荀彧的死,也让曹操失去了一个忠诚的辅佐,从此,曹操的政治和军事上都出现了一些失误和挫折。
荀彧是读懂三国历史的关键人物,他的一生,反映了东汉末年的社会变革和政治斗争。
他忠于汉室,却又为曹操所用,他助曹操一统北方,却又为曹操所杀,他的结局,令人唏嘘和惋惜。
限时特惠:本站持续每日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课程,一年会员仅需要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长微信:Jiucx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