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大概是我国最有名的历史人物之一,和他并列的之一不多,顶多包括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曹操在大众眼中,一向是个反面人物,这也是《三国演义》的功劳,因为他篡汉。这反映了作者饱受传统文化毒害的心灵和价值观,可以不论。现当代自鲁迅以来,又把曹操重新提拔,认为他是英雄。我一向是很敬仰鲁迅的,但对他这个评价并不以为然。为什么?这就要涉及怎么评价历史人物的问题。

曹操的诗_曹操的诗_曹操的诗

电影《赤壁》中的曹操

我个人觉得,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可以从三个角度。第一个角度,就是摒弃任何价值观,单说其个人才华。从这方面讲,曹操无疑是个杰出人才。第二个角度,就是从仁义的传统价值观角度,也就是古代的普世价值观角度。曹操的出现,对社会的恢复和百姓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我认为不会有什么影响,没有曹操还有王操、李操,何况曹操在徐州,仅仅为了泄点小愤,就屠杀了徐州十多万百姓。如果“英雄”这个词仅取其字面意思,也可以认为他是英雄;但如果“英雄”这个词像现在已经带有强烈褒义,就值得商榷了。第三个角度,就是从现代文明的角度。历史上曹操这类人,跟我们的生活毫无关系,他们并没有发明什么创造什么,使我们祖先过得更方便更幸福。我宁愿把蔡伦称为英雄,也不认为曹操是什么英雄。

当然,我虽然不把曹操当成英雄,但对曹操的文学才华十分佩服,在三曹中,我最喜欢的也是他的作品,这可能跟我的性格有关。我不太欣赏过于柔媚的东西,而曹丕、曹植两个公子哥曹操的诗,没经历过什么苦难,写的东西不如曹操质朴有力。

《度关山》这首诗,一般诗歌选本估计不会选,会嫌它不够文学。什么是文学呢?我觉得语言学家萨丕尔的一句话很简单,但很有道理,他说:文学就是把大家常见的东西写得很有意思。所以,判断一个作品是否有文学性,我先看他语言有没有意思。没有意思,就没有文学性。当然,有没有意思,每个人的看法不同。有人认为高中生擅长铺陈形容词就叫有意思,有文采。我则看重思维方式,如果思维方式很平庸,文章是不可能写得很有意思的,只能取悦低层次的人。

曹操这首诗写得有没有意思呢?从思维方式来说,文学性不强;但遣词造句,饶有古趣,我认为也算有点意思。最重要的是,它反映了曹操的政治理想。

度关山

天地间,人为贵。立君牧民,为之轨则。

车辙马迹,经纬四极。黜陟幽明,黎庶繁息。

於铄贤圣,总统邦域。封建五爵,井田刑狱。

有燔丹书,无普赦赎。皋陶甫侯,何有失职?

嗟哉后世,改制易律。劳民为君,役赋其力。

舜漆食器,畔者十国。不及唐尧,采椽不斫。

世叹伯夷,欲以厉俗。侈恶之大,俭为共德。

许由推让,岂有讼曲?兼爱尚同,疏者为戚。

《度关山》是乐府曲调名,属于《相和歌》的《相和曲》。曹操的诗歌全部用乐府曲调名,但内容和曲调本义无关。一般认为,这首诗写于中平元年(184),当时曹操三十岁,任济南相。

天地间,人为贵。立君牧民,为之轨则。

天地之间,以人为贵,古代很多文人都这么说,但实际上做到的很少。比如曾国藩,一向被视为仁厚君子,但围困天京时,跟弟弟曾国荃写信说,不许放一个百姓出城,尽量消耗城内粮食,以多杀为上。以前书上称他“曾剃头”,不是没有道理的。所以,永远不要高估人性。曹操也是一样,看他这首诗,谁会相信他一口气就屠杀了徐州十多万人?

后面两句也是陈词滥调。说拥立君主,让他像放羊一样来放牧百姓,给百姓建立种种规矩。我每当看到这样的话,总是意不能平。我认为,文学作品,就是应该抒写在现实中有难度,但理想应该存在的生活状态。歌功颂德的,永远不叫文学,不管它文辞如何华美。如果心中没有理想,如何能叫作家?好的文学总是批判的,批判中可以反映作者的理想。批判有很多种,直笔痛斥黑暗,是最古老的;通过某种荒诞的描写来反衬现实,也是一种理想,教人警惕。或者即使不批判,但却讴歌美好,也行,和理想者同归殊途。

车辙马迹,经纬四极。黜陟幽明,黎庶繁息。

车马行走的轨迹,一直延伸到偏远之地。极,就是最边缘,最极致。黜陟幽明,是指黜幽陟明,把坏人赶下去,把好人提上来,然后黎民就能蕃息。这几句话貌似寻常,其实暗含古代思想极大的可悲可怜。他们最大的目标,也不过是让人口增殖;相当于一个牧人,希望他家的牛羊不断繁殖增长,以便让他卖个好价格,或者有畜力可使。说真的,繁息其实是低等欲望,在现代文明国家,出生率很低,但古人这么低等的需求,还无法得到满足。农业社会养不活太多人口,超过六千万,就会发生战乱。直到明末南美的番薯传入,才使清代人口破亿。但增多到一定数目,番薯也支撑不住,于是太平天国兴起。

於铄贤圣,总统邦域。封建五爵,井田刑狱。

於烁,叹词,古音“於”的读音相当于a,“烁”的读音相当于xiauk,连读的话,跟“哇嗷”近似。古代有个常用叹词“呜呼”,古音相当于aha,用汉字表示就是“啊哈”。这几句是说古代的贤圣们,总管整个疆域,而且给贵族设立五等爵位,颁布井田和刑律。

有燔丹书,无普赦赎。皋陶甫侯,何有失职?

古代罪犯变成奴隶,要用朱笔记载他的名籍,称为丹书。烧掉丹书,就是赦免其为自由人。据《左传》记载,晋平公八年(前550),晋国内乱,贵族互相攻伐,大夫栾盈联结魏氏、七舆大夫,与韩、赵、智、范、中行氏火并,栾盈率曲沃之甲袭击晋国绛都(今山西侯马),打了五家一个措手不及,范宣子拥着晋平公退守固宫。栾盈身边有个力士叫督戎,勇冠三军,冲锋陷阵,当者披靡,范宣子焦头烂额。有个奴隶叫斐豹的,就对范宣子说:“苟焚丹书,我杀督戎。”范宣子大喜:“你要是能杀督戎,而我不肯焚丹书,让太阳灭了我!”

这几句诗是说,如果罪人有功,可以焚烧丹书赦免他们,但不应该一刀切赦免所有罪犯。言下之意,要加强法治建设。夏传才的注释说:“宁可烧掉丹书,把犯人入官为奴的法律废除,不可既保留这条法律,而又随便普遍赦免或允许用钱赎罪,以致法律有名无实。”恐怕是不对的。皋陶,是古代的法官;《尚书》里有一篇《吕刑》,又写作《甫刑》,是周穆王时吕侯(甫侯)制订的,吕、甫古音近,可以通用。大概是曹操自比。

嗟哉后世,改制易律。劳民为君,役赋其力。

哎呀后世人胡乱改革,变易律法。为了君王的私欲劳民伤财,把百姓当牛马使唤。这点体现了曹操的治国理想,注重节俭。他死前下令,不许在坟墓中藏金银珠宝。他还曾作《内戒令》,叙述自己的节俭经验,并严格禁止家人和身边工作人员的奢侈行径。曹植的老婆崔氏衣着锦绣,曹操看见后勃然大怒,立刻下令将崔氏赐死。但要说曹操严格执法,是不对的,法律条文上绝不可能写人穿了奢侈衣服就得杀头。曹操本质上是个刻薄寡恩的人,专横,并不爱惜人命。当然,一些流氓无产者看见这个事例,会为之欢呼。一般来说,穷极猥琐的人,往往缺乏人性。

舜漆食器,畔者十国。不及唐尧,采椽不斫。

舜用的碗筷是漆器,结果有十个国家反叛。在古代,漆器也是比较奢侈的东西,因为做工非常精细。

曹操的诗_曹操的诗_曹操的诗

海昏侯墓漆器

上面海昏侯墓漆器,记载了漆器的工值。“私府漆木笥一合,用漆一斗一升八龠,丹斞,丑布财用工牢并值九百六十一。昌邑九年造,卅合。”一个小小的漆器,工本价就达九百六十一钱,相当于当时一个普通工人三个月的工资。想想如果一个碗需要你三个月工资,你肯定也会觉得奢侈的是吧?所以舜不如尧,尧建造房屋的椽子都不裁制,就保持原生态的模样。

世叹伯夷,欲以厉俗。侈恶之大,俭为共德。

古往今来很多诗人赞美伯夷,说他节俭,认为奢侈是最大的恶,节俭是最大的德行。好像很有道理,其实是胡说。很久以前我读过德国学者维尔纳·桑巴特的《奢侈与资本主义》,他说,正是奢侈才发展出了资本主义,因为有钱赚,才会激发人的创造力;没有人疯狂消费,是拉不动经济的。这个道理司马迁都知道,但文人都想当然,认为奢侈有罪。其实不是奢侈本身有罪,而是花公款奢侈有罪。曹操举尧舜的例子作对比,说的其实还是君王的奢侈问题,这点可以说是对的。其实我认为,人的奢侈节俭与否,与品德无关。希特勒就很节俭,华盛顿就很奢侈,说明不了什么。汉文帝很节俭,却把铜山赐给邓通,说明权力的无节制要可怕得多。

许由推让,岂有讼曲?兼爱尚同,疏者为戚。

许由是古代拒绝当皇帝的高士。曹操说,如果人人都像许由,怎么会有官司打?只有做到兼爱尚同,不分亲疏,才能天下和谐。原来曹操有浓厚的墨家思想。

诗的押韵很怪,辙、极、息、域是古职部字,但狱、赎是古屋部字。接着职、力、国是古职部字,但在其中插入的律字,是古物部字,听起来肯定不协调。斫、曲、戚是古铎部、物部、觉部字,说明曹操押韵很随便,大概有其方言的原因。但所有入韵字都是入声字,可能表明入声字的声调在听觉上非常相似,一定程度上会掩盖主要元音的差别。

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蒿里,泰山南边的一个地名,汉代人认为,其下有掌管鬼魂的地府。这首诗也是乐府古题,一般认为作于建安二年(197),袁绍率关东群雄和董卓相拒的时代。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建安二年,董卓专权。袁绍不服,率领关东诸侯讨伐董卓。群凶,指以董卓为首的兵马。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盟津(孟津),黄河的古渡口。古代的渡口,相当于军事关卡,所以古书上往往“关津”连称。这些诸侯原来预备在孟津会合,一举击灭董卓。咸阳是秦国首都,这里用来借代董卓盘踞的国都。孟津是周武王伐纣的典故,当时武王和诸侯相约在孟津会合,讨伐商纣。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各路义军都心怀鬼胎,只有曹操是真的卖命。袁绍已经想当皇帝,曹操那时倒还淳朴。雁行,军队像大雁一样排成一列,踌躇不决,缓慢前进。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势利,权势和利益。诸侯各自想保全实力,联盟很快瓦解,反而回过头来互相杀戮。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淮南弟指袁术,他是袁绍的同父异母弟。曾为讨伐董卓的诸侯之一,后割据淮南,在寿春称帝。袁绍也在北方刻皇帝玺,劝汉朝宗室刘虞称帝,刘虞不干。后一句省略了主语。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铠甲生了虱子,老百姓几乎都死光了。铠甲生虱,说明战乱频仍,人几乎甲不离身。古代卫生条件很差,人很喜欢生虱子。看陕北知青插队回忆,他们到了陕北,被虱子咬得一身红肿,当地人却毫无感觉,看来人对虱子适应起来也快。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这两句很沉痛,是教科书上常引的。汉末战争,六千万人口只剩下一千万,依梁启超的看法,死的还要多,人口大约只剩七分之一。当然,也有学者认为,鉴于大量隐匿人口的存在,汉末最低时人口也有两千多万。但不管怎样,都死掉了一大半人,导致土地荒芜,村落废弃。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人口只剩百分之一,想起来就断肠。当然这是夸张。

《蒿里行》这首诗歌倒是比较切题,描绘了东汉末年战乱,人口大量死亡,齐奔蒿里去报到的悲惨景象。因为东汉政府的治理失败,导致社会动荡,玉石俱焚,全国上下都为之埋单,它是两三千年来中国末世的真实写照,在任何相同时段都通用。战争,绝对不是好玩的事,但战争又不是竭尽全力能避免的事,它是政治失败的必然。有一句话说,战争是外交失败的延续,其实战争也是内政失败的延续。无论外战内战,都和政治密切相关。内政失败,会致民不聊生,起义蜂起,也让外敌有机可乘。

曹操的诗_曹操的诗_曹操的诗

电影《赤壁》中的曹操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首诗是曹操的杰作,原题为《步出夏门行》。夏门,是洛阳的西北门。同题诗总共五首,这是第二首。其实就是一个大曲,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叫“艳”,相当于序曲。序曲没押韵,大概是散文体。碣石,在今天的河北昌黎县西北15里,主峰海拔695米。建安十二年,曹操北征乌桓,路过此地。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沧,深绿色。澹澹,摇动的样子。大海和一般的湖水不一样,它非常巨大,好像会上下摇动。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萧瑟,相当于说“肃杀”“萧索”,音近可通。“萧”和“杀”都有收缩的涵义。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几句很好懂,但意境浑阔,所谓好诗往往不识字的人也能懂,就是这个道理。这种诗句,属于天籁,好像没说出什么深刻的道理,但品味起来,又觉得光辉灿烂,宝相庄严。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步出夏门行》后四首结尾的惯例。

《步出夏门行》五首,最有名的除了这首,还有《龟虽寿》那首,都是四言诗中的翘楚,《诗经》以来四言诗的精华。《诗经》有时也讲哲理,比如“高岸为谷,深谷为陵”之类;也华美,比如“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但两者的表现,皆不如此诗这样强烈,带有浓烈的个人色彩,体现出曹操无与伦比的才华。如果取天下靠科举,曹操完爆刘备孙权,是无可争议的状元,应当被选为东汉之后新一代核心。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的诗_曹操的诗_曹操的诗

曹操写过两首《短歌行》,第一首是自明志向,说自己不会篡汉,只欲效法春秋霸主,为天子靖平宇内。第二首则是这首。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起句抒发人生苦短,像朝露一样稀薄,应该及时行乐。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我之所以慷慨激昂,是忘不了忧愁。怎么才能解忧呢?只有靠杜康酒了。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前两句出自《诗经·郑风·子衿》,讲的是一少女对男人的思念,这里借用,表达自己渴念贤人。为了你的缘故,我才沉吟至今。沉吟,一般解释为“深思低吟”,但其他典籍中没有类似的用法,所以到底是不是这个意思,还值得研究。这两个字都是古侵部字,有点像联绵词。根据类似词的词源,也可能指“忧伤”“坎坷”一类意思。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鹿鸣》也是《诗经》里的篇目,这四句完全抄袭《诗经》,表达自己招待客人的喜悦。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那明灿灿的月亮啊,什么时候才能摘下来?我忽然忧从中来,不可遏止。明月是人类可见最永恒最浪漫的天体,古人不明白它是地球的卫星,既感到神秘,又容易反衬出人生的短暂。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汉代有一句俚语:“越陌度阡,更为客主。”就是说走过田间小道,更替互相串门做客。我小时候住得没有那么分散,但邻里间喜欢串门是一样的。城里人就没有这个习惯了。曹操说,越陌度阡来做客,有劳你枉道来存问。朋友们久别再会,一起饮酒,不忘旧日恩情。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月光明亮的时候,星星就很稀少,乌鸦向南飞翔,绕着大树,飞了三圈,也找不到合适的枝条可以依靠。乌鹊,指乌鸦。在汉唐时代,乌鸦一般被认为是吉祥的鸟,如果家里有官司,或者想念远行亲人,突然乌鸦来叫,官司就能解决,远人也能回归。乌鸦似乎很喜欢在黑夜飞翔,师范大学就有很多乌鸦曹操的诗,冬夜里往往噪声不断,黑白交杂的鸟屎摔落一地。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山不怕高,海不怕深,表示招纳贤才,永不满足。西周初年的周公热爱人才,吃饭时一听见有人才上门,赶紧把饭吐掉接待;洗头时一听见有人投送简历,赶紧抓住湿漉漉的头发去审阅。以周公自比,反映了曹操的政治抱负。

这首诗无疑是好的,但好处众说纷纭。古人评价这首诗,都会提到它抒发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态,充满了积极进取的精神。说实话,我不喜欢听这些陈词滥调。但古人的评价,是囿于他们狭隘的世界观,现在人如果还是这几句,就不应该了。中国并不缺这种建功立业的英雄,无论乱到什么程度,总会有人收拾山河,建立霸业。中国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总无质变,是因为缺少良好的世界观。因为世界观没有更新,那些建功立业的英雄们,最终只能重复建立另一个注定会被推翻的朝廷。最可怕的是,每个王朝三两百年的稳定,也不过是膏火自煎,生活并不美好。

◆◆◆ ◆◆

摘自《悠悠我心:梁惠王古诗词二十讲》

已获出版方授权

曹操的诗_曹操的诗_曹操的诗

《悠悠我心:梁惠王古诗词二十讲》

史杰鹏 著

新经典文化/2018年4月版


限时特惠:
本站持续每日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课程,一年会员仅需要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长微信:Jiucxh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