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评选出一位三国时期军事能力最强的将领,大家可能观点不同,毕竟大家势力各异、兵力不同。可是,要选出一位三国时期成就最高的诗文全才,那么答案只有一个——曹操之子曹植。
谢灵运称赞曹植“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李白认为“曹植为建安之雄才,惟堪捧驾”。曹植能获得后世文人如此高的评价,与他的王侯身份无关,而是他在诗文上的造诣使人折服。
曹植才华横溢,个性也是洒脱不羁,深受曹操的喜爱,但他也遭到了哥哥曹丕的猜忌。曹丕称帝后,便有意除掉曹植、以绝后患,却被他们的母亲阻止。
于是曹植的诗,曹丕命曹植在时限内作诗,不然便杀掉他。其中一首以兄弟为题,但不许提及“兄弟”,于是曹植便写下了“七步诗”,曹丕于心不忍,便放过曹植。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这样七步诗之外,还有一首。另一首诗则是以两牛打架为题,但不许出现“牛”字,曹植本是脱口而出,结果却流传千古,成为经典之作。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其中的故事。
年少才情盖世,遭到哥哥猜忌
曹植是曹操与卞夫人的第三个儿子,其余三人分别是曹丕、曹彰、曹熊。在曹操的儿子中,曹植与曹冲无疑是最聪慧的两人,但曹冲12岁就因病去世,一生爱惜人才的曹操更加地重视和喜爱曹植。
曹植十几岁时,他就已经阅读学习了十几万字的诗、论及辞赋,十分擅长写文章。曹操有次拿过曹植的文章看了又看,文章不但条理清晰,而且辞藻优美。
曹操不太相信是十几岁的曹植所写,就问他:“这是你请别人代写的吗?”曹植恭敬地回答:“出口便是论文,下笔便是文章,只要您当面测试我就知道文章真伪,我又怎敢请人代写?”
经过验证的确如此,曹操便信服了,对曹植的才华赞赏有加。同时,曹植性格直爽单纯,没有官宦子弟那种盛气凌人的样子,对衣食住行也没有过高的要求。
每次曹操询问他一些问题时,曹植不假思索便能回答,曹操因此越来越欣赏他。征讨孙权时,曹操令曹植留守邺城,并以自己年轻时的经历告诫他,要多锻炼自己的政治才能。
颇有要曹植继承大业的意思,而这也让另一位王位竞争者曹丕颇为担心!其实,从这是开始,曹植与曹丕之间就有了“储位之争”,但是曹植对此表现得心不在焉。
他的心里好像只有文学和酒,对权力没什么兴趣,曹操也逐渐察觉到曹植不是最佳的继承人,特别是曹植后来的几次过错,使得曹操更加坚定了传位给曹丕的想法。
一次酒后,曹植大醉,竟然违背曹操规定,“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曹操十分恼怒,惩罚了曹植。还有一次,曹仁被关羽围困时,曹植接受曹操命令前去支援。
结果曹植喝得伶仃大醉、动弹不得,此后曹操便收回命令,不再重用曹植。尽管在曹操心中,曹丕已经坐稳了继承人的身份,但是曹植的名声还是很不错的,曹操手下仍有许多人对他亲近,让曹丕愈发猜忌自己的弟弟。
曹丕杀害兄弟,母亲为曹植求情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去世,曹丕继承了王位,并将曹操去世的消息告知了自己的兄弟们。曹彰得知消息,也不打招呼就带着军队赶往洛阳,曹丕听说后很惊慌,担心曹彰不服,要来攻打自己。
好在贾逵挺身而出,先行出城去迎接曹彰,并询问他的来意。贾逵先是表明了曹丕是继承王位、是众望所归,之后,便跟随曹彰来到曹丕处。
在得知了曹彰只是为了奔丧和上交兵马大权后,兄弟两人抱头痛哭。送走了曹彰后,曹丕心头大患便只剩下弟弟曹植和曹熊了,只因他们兄弟几人都是卞氏所生,对曹丕的威胁自然是最大的。
正在曹丕找不到好的理由时,华歆前来上奏,“临淄侯曹植、萧怀侯曹熊都没有来奔丧,理当问罪。曹丕当即派出两个使者去找曹植和曹熊,派往曹熊处的使者汇报说,曹熊因为害怕曹丕怪罪、自杀了。
派往曹植处的使者却说,曹植与门客正在喝酒,说话傲慢无礼,不但诬陷曹丕王位来得不道义,还把使者打了一顿。曹丕十分恼怒,派许褚把曹植和那两个门客绑到了跟前。
他先是下令杀了门客,正在想怎么处置曹植的时候,侍从传来消息,说是母亲卞氏叫曹丕相见。卞氏见到曹丕后,哭着求他放过曹植,说他只是“嗜酒疏狂”,曹丕不敢违背母亲,便一口答应了下来。
七步成诗,出口成章
曹丕回到曹植面前,看着自己的弟弟连连叹息,如今“不杀也不是,杀也不是。”一旁的华歆低声给曹丕出了个主意:“以才试之,若不能,即杀之。”
曹丕大喜,于是找来了曹植并对着他说,“我和你虽然是兄弟,但是名义上仍是君臣,你怎么能如此无礼?父亲之前常常夸奖你文章写得好,我现在就令你在七步之内写一首诗,写成就可免去一死。”
曹植这时也是醒酒了,说话也恭敬了起来,“请您出题。”曹丕想了想,正巧看到宫殿里一幅画,上面画着两头牛,在土墙周围相斗,一牛坠井而死。
他就让曹植以此为题,但是不许有“牛”字。曹植于是开始踱步,刚满七步。就吟出:“两肉齐道行曹植的诗,头上带凹骨。相遇块山下,相起相搪突。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气不泄毕。”
曹丕十分惊讶,同时也对自己弟弟的才华有了敬佩之意,于是又让他再做一首诗,要在七步以内“应声作诗”。曹植询问什么题目,曹丕未曾多想,便说,“以你我兄弟为题,但是不允许出现兄弟二字。”
曹植脱口便出,“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其中一个版本)曹丕听后,想到与曹植的兄弟之情,不禁潸然泪下,于是便放走了他。
此后,曹植便远离了政治斗争,专心于文学创作和玩乐休闲,而曹丕也自立为帝,将魏国治理得井井有条。
总的来说,曹丕本想要借着七步成诗为难曹植,却没想到曹植文思敏捷,写出了无“牛”字但描写“二牛相争”的诗。
只是,这一首诗相比于“煮豆燃豆萁”却稍有逊色,前者虽然有名却不为大众所知,后者却流传千古、人尽皆知。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世界 通 史
--
限时特惠:本站持续每日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课程,一年会员仅需要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长微信:Jiucx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