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北京时间2月3日22时10分,我们迎来了立春节气。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是冬与春的转折点,它宣告着寒冬的结束,开了万物生长的崭新篇章。此时,春回大地,阳气生发,世间万物都在这一节气中感受到了春天的温暖与希望。

01春之初始,万象更新

立春,“立”为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与生长。从天文角度来看,立春是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的节气,它标志着天文意义上春天的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立春,正月节;立,建始也;五行之气往者过来者续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故谓之立也。” 自这一日起,万物闭藏的冬季已成为过去,大地逐渐回暖,一切都开始焕发出新的生机。

02三候更迭,见证春之脚步

古人将立春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 一候东风解冻,温暖的东风轻轻拂过,大地开始从沉睡中苏醒,厚厚的冰层逐渐消融,在潺潺的流水声中,春天的气息悄然弥漫开来; 二候蛰虫始振,藏伏在地下的昆虫,感受到了春阳的温暖,开始慢慢苏醒,虽然它们还未完全出洞,但已在泥土中轻轻蠕动,预示着生命的活力即将全面复苏; 三候鱼陟负冰,河中的冰开始融化,鱼儿们欢快地游向水面,此时水面上还漂浮着尚未完全溶解的碎冰片,仿佛是鱼儿们背负着冰块在游动,这幅充满生机的画面,正是春天到来的生动写照 。

03迎春习俗,传承千年文化

立春,在我国民间一直被视为重要的节日,有着丰富多彩的习俗,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 。

- 迎春仪式:这是立春最为重要的活动之一,历史悠久,早在三千年前就已出现。过去,人们会在立春前一天举行盛大的迎春仪式,抬着春神句芒的神像出城上山,同时祭拜太岁,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如今,虽然迎春仪式不如从前那般隆重,但一些地方仍保留着挂风车、踏青等迎接立春的方式,人们以这些独特的方式表达对春天的热爱与欢迎 。

- 咬春之俗:在立春这一天,我国民间有“咬春”的习俗,人们习惯吃萝卜、姜、葱、面饼等食物 。吃萝卜,不仅有“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的美好寓意,还有防病保健的作用;春饼则是用面粉烙制而成,薄而柔软,人们将各种新鲜蔬菜和肉食卷入其中,一口咬下去,满满的都是春天的味道,寓意着“有头有尾”,希望新的一年顺顺利利 。

- 打春牛:此风俗最早源于皇宫,在立春之日,人们会将皇宫门前立的泥塑春牛打碎,寓意着鞭策老牛,使其勤勉耕作,不误农时 。现在,一些农村地区仍保留着打春牛的传统,在立春前,人们用泥塑成春牛,妇女们抱着小孩绕春牛转三圈,期望能保佑孩子健康成长,不患疾病,如今这一活动已成为农村的一项娱乐活动,增添了浓厚的节日氛围 。

04立春养生,顺应春日生机

立春时节,人体的阳气也随着自然界的阳气一同生发,此时养生应顺应天时,注重调养身心,为新的一年打下健康的基础 。

- 起居养生:春季气候变化较大,天气乍寒乍暖,此时不宜过早减少衣物,应遵循“春捂秋冻”的原则,尤其是年老体弱者,更要注意保暖,防止寒邪入侵 。同时,要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以养护阳气,使身体适应春天的变化 。

- 饮食养生:春季饮食应以养阳为主,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指出:“春天饮食应‘省酸增甘,以养脾气’。” 因此,在立春后,可多吃一些甘味食物,如山药、红枣、南瓜等,以滋养脾胃;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补充人体所需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如春笋、菠菜、草莓等,这些食物不仅营养丰富,还能帮助人体排毒养颜,增强免疫力 。

- 运动养生:立春过后,人体的新陈代谢逐渐加快,此时应适当增加运动量,以促进气血运行,增强体质 。可选择一些舒缓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避免剧烈运动,以免损耗阳气 。运动时间最好选择在早晨或傍晚,避免在大风、寒冷的天气中锻炼 。

“东风吹散梅梢雪,一夜挽回天下春。” 立春,是希望的象征,是新征程的起点。在这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节气里,让我们告别过去的疲惫与烦恼,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心态,迎接春天的到来 。愿我们在新的一年里,如春天的万物一般,茁壮成长,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让我们珍惜这大好春光,不负韶华,为梦想而努力拼搏,共同开美好的未来 。


限时特惠:
本站持续每日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课程,一年会员仅需要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长微信:Jiucxh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