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是孔门儒家思想体系之核心。仁之具体意义为何,前人学者所论甚多,胜义屡见。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云:“《论语》中言仁处甚多,总而言之,仁者,即人之性情之真的及合礼的流露,而即本同情心以推己及人者也。”[1]清人阮元〈论语论仁篇〉论之甚详,可供参考。阮氏云:

元窃谓诠解“仁”字,不必烦称远引,但举《曾子‧制言篇》“人之相与也,譬如舟车,然相济达也,人非人不济,马非马不走,水非水不流”。及《中庸篇》“仁者,人也”,郑康成《注》“读如相人偶之人”。数语足以明之矣。[2]

据阮氏所言,大抵仁当并为,故儒家主张积极入世,不可离群独居。《论语》全书援引“仁”字109次,[3]孔子鲜有许人以为“仁”者,究之全书,只有七人堪称“仁人”,即颜回、管仲、伯夷、叔齐、箕子、微子、王子比干。其中讨论“仁”之章节,包括以下两条:

1.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4]

13.27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前者谓“鲜矣仁”,后者谓“近仁”,一曰“鲜”,一曰“近”,则何者可以为仁,何者不可,自可作深论。此下即分就两章《论语》细加分析,以见其中端倪。

首先是“巧言令色,鲜矣仁”。中国古代诸子多以为人当慎言,其中尤以儒家为甚。“巧言令色”句,朱熹注:“巧,好。令,善也。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悦人。”[5]可知“巧言”即满口讨人欢喜之说话。在《论语》里又有“佞”字,可复与“巧言令色”相参看。具列相关章节如下:

5.5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11.25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

14.32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

15.11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16.4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佞”字出现10次,乃指有口才,能言善辩。[6]在此等章节里,孔子对于口有辩才多不称许。例如〈公冶长〉谓冉雍(字仲弓)有仁德而没有口才,孔子直言口才并不重要(5.5)。又如〈先进〉子路使高柴(字子羔)担任费宰,孔子不以为然,以为子路此举是害了人家的儿子;子路复加申辩,孔子止之,谓其不欲与强嘴利舌的人争论(11.25)。又〈宪问〉载微生亩以为孔子乃佞者,孔子表明自己讨厌这逞口才的人(14.32)。又〈卫灵公〉孔子言为邦之道,以为当斥退卑谄辩给之人(15.11)。[7]又〈季氏〉载有害的朋友三种,其一便是与夸夸其谈者交友。准此而论,利口善辩者当为孔门儒家所不屑。至于“令色”者,盖指面孔装得好看,讨人欢喜,却是伪善(16.4)。《论语・颜渊》12.20里说:“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指出追求名誉着闻之徒,只是在面上装点,既无质直之姿,又无好义之心,只追求外表为仁而已。

孔子以为“巧言令色”的人是“鲜矣仁”,杨伯峻将此三字译作“‘仁德’是不会多的”。[8]钱穆《论语新解》云:“鲜,少义,难得义。”[9]潘重规《论语今注》注谓“鲜矣仁,是说难得有仁了”。[10]比较三家注解,钱穆与潘重规所言较为合理。这章《论语》应该解作“巧言令色”之人,“难得有仁”;谓“难得”者,即表明即使是多言、追求外表的人,也有可能为仁,只是机率不高而已。皇侃之解说最为通达,其云:“巧言令色之人,非都无仁,政是性不能全,故云少也。”[11]刘殿爵英译本《论语》如此翻译:“The , ‘Itis rare, , for a man with words and an to .’”[12]指出巧言令色之徒能为仁者为“稀有(rare)”,其说是也。

《大戴礼记》有与“巧言令色,鲜矣仁”相近之文,其〈曾子立事〉云:“巧言令色,能小行而笃,难于仁矣。”[13]此与《论语》所言相仿,皆以为此等人难于为仁,却无绝之之意,其云“难于仁”者,正是《论语》此章“鲜矣仁”之最佳注脚。顾炎武《日知录》云:“天下不仁之人有二:一为好犯上、好作乱之人,一为巧言令色之人。”[14]钱逊说:“这是从否定的方面来说明甚么是仁。”[15]以为“巧言令色”乃是不仁之人,或“巧言令色”便不可为仁,其说皆可商而不可尽信矣。

在儒家文献里,还可以看到对于少说话之评价。《论语・里仁》4.24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又〈颜渊〉12.4载司马牛问仁,孔子以为仁者“其言也讱”。《说文解字・言部》:“讱,顿也。”[16]戴望《论语注》云:“讱,顿也。讷于言者,其辞必顿。”“仁者为仁,重难之,不欲径其辞说。”[17]大抵仁者说话当比较迟缓,此因仁者希望言行合一,不要胡言乱语,即慎言之意,故多有停顿。慎言是为仁的条件之一,反之而论,多言便成为“鲜矣仁”之关键矣。

其实,“巧言令色”只是“鲜矣仁”,不一定不能为仁,孔门弟子里也不缺能言善辩的人物。在孔门四科里的“言语”科,便有宰我、子贡二人。在《论语》里,二人的形象都是口才出众的。皇侃引范宁云:“言语,谓宾主相对之辞也。”[18]孟子以为二人“善为说辞”(《孟子・公孙丑上》3.2)。先说宰我。《论语》载宰我二事,一为〈阳货〉载其与孔子讨论三年之丧,而孔子评宰我为不仁;二为〈公冶长〉昼寝之事,孔子乃以宰我为“朽木不可雕”。就两章所见,宰我口才出众,据理力争,即孔子亦不能与之匹敌。孔子虽然对宰我批评颇多,然观其仕鲁与齐,皆可见其“重振朝纲的政治理想,亦即孔子所说‘君君臣臣’的意思”。[19]孟子以为宰我更是“智足以知圣人”(《孟子・公孙丑上》3.2),对其推崇备至。至于子贡,《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谓“子贡利口巧辞,孔子常黜其辩”。[20]又田常伐鲁,子路、子张、子石分别请行,孔子皆不许,唯子贡请行,孔子许之。结果,“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21]《史记》详载子贡说辞,可见其“利口巧辞”,实为孔门第一。对于子贡,孔子亦有教训和斥责,但更多的是循循善诱,使之受学不倦。观乎《论语》一书,孔子推崇管仲助齐桓公,一匡天下,不费兵车之力,以为“民至今受其赐”(14.17)。可知孔门儒家始终强调“学而优则仕”(19.13),故宰我、子贡能够取得事功,在仕途上取得成就,自应为孔子所认同。准此,“言语”科的多言学生,也不是不可以为仁。

孔子只是不喜欢胡言乱语,然而在适当的时候说适当的话,孔子绝不反对。李零以为孔子只喜欢德行科呆头呆脑的学生,[22]其实未必如是。《论语・宪问》所载一章,最可参看:

14.13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公叔文子乃卫国大夫。孔子向公明贾问到公叔文子的为人,公明贾指出公叔文子到应说话的时候才说话,所以别人不会厌恶他的话。倘若再结合“非礼勿言”(《论语・颜渊》12.1)句,可知在适当时候说适当的话当是孔门儒家对说话的要求。总之,适当的说话并不妨碍人们对仁德的追求。

接下来看“刚、毅、木、讷近仁”。刚是刚强,毅是果决,木是质朴,讷是言语不轻易出口;亦可将四者合而为二,即刚毅与木讷,其释义亦相近。四种品德近于仁德。钱穆云:“孔子又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刚毅者决不有令色,木讷者决不有巧言。两章相发。”[23]“刚毅”者没有“令色”,“木讷”者没有“巧言”,但他们也只是“近仁”,而非已经是仁。刘殿爵英译本云:“ said, ‘, , and of are close .’”[24]可见四字只是接近“仁”而己。《后汉书・吴汉传论》引《论语》此章,李贤注:“《论语》文。刚毅谓强而能断。木,朴悫貌。讷,忍于言也。四者皆仁之质,若加文,则成仁矣,故言近仁。”[25]此中提及“刚、毅、木、讷”为仁之本质,倘能文以礼乐,则可成仁矣。又邢昺云:“此章言有此四者之性行,近于仁道也。仁者静,刚无欲亦静,故刚近仁也。仁者必有勇,毅者果敢,故毅近仁也。仁者不尚华饰,木者质朴,故木近仁也。仁者其言也讱,讷者迟钝,故讷近仁也。”[26]据邢疏所言,“刚”、“毅”、“木”、“讷”四者皆近于仁道,却未是仁。准此,“近仁”者尚未臻“仁”也,必加以文饰(礼乐)然后方可。

孔门论仁,以为仁当并为木讷是什么意思,故孔门儒家之道积极入世,反对隐居独行。《礼记・中庸》“仁者,人也”,郑玄注:“人也,读如相人偶之人。以人意相存问之言。”[27]以为“仁”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二人而仁乃见。许慎《说文解字・人部》云:“亲也。从人从二。”[28]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

〈见部〉曰:“亲者,密至也。从人二。会意。”〈中庸〉曰:“仁者,人也。”注:“人也。读如相人偶之人,以人意相存问之言。”〈大射仪〉:“揖以耦。”注:“言以者,耦之事成于此,意相人耦也。”〈聘礼〉:“每曲揖。”注:“以相人耦为敬也。”〈公食大夫礼〉:“宾入三揖。”注:“相人耦。”《诗・匪风》笺云“人偶能烹鱼者”、“人偶能辅周道治民者”,《正义》曰:“人偶者,谓以人意尊偶之也。《论语》注:‘人偶,同位人偶之辞’,《礼》注云‘人偶,相与为礼,仪皆同也’。”按人耦犹言尔我亲密之词,独则无耦,耦则相亲,故其字从人二。[29]

段氏遍引经书及其注解,以为“独则无耦,耦则相亲”,足证“仁”乃强调人与人之关系,其言极是。因此,孔门儒家并不能离开人群,遗世独立。面对隐士的质难,孔子只能表示慨叹。在与隐士长沮、桀溺的最后对话,孔子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18.6)隐士遁迹山林,离开人世而与鸟兽为伍;孔子以为自己与之不同。况且,如果天下政治清明,孔子也就不用改变世道。此非孔子汲汲为之,而是世之无道,逼不得已。隐居避世,自不能相人偶,即“独则无耦”是也。因此,“刚、毅、木、讷”只是“近仁”而非仁。仁者不能只是追求自守,更要入于人群之中,于二人而仁乃见。

在孔门弟子里,“刚、毅、木、讷”者有之。刚毅者,子路盖为代表人物。《论语・先进》载子路“行行如也”(11.13),即刚强之模样。毅为果决,子路亦为孔门弟子里果敢而又具决断力者。《论语》尝载季康子问孔子,谓可否使子路为政,孔子回答说:“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6.8)以为子路个性果敢决断,为政没有困难。可是,孟武伯尝问子路于孔子,以子路为仁,惟孔子谓子路能管理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5.8)未有以“仁”许之子路。至若木讷者,则可视冉雍为代表人物。曾经有人问孔子,以为冉雍口才不佳,孔子答之云:“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5.5)虽然孔子没有回答冉雍是否仁德,但以为不应该用口才以品评人物。大抵木讷者如冉雍已经近仁,惜孔子仍不轻易许之为仁。准此,即使是刚毅之子路,木讷之冉雍,孔子仍未许之为仁也。

总上所论,“巧言令色”与“刚毅木讷”者同样未可许之为仁。“巧言令色”可能是为仁的阻碍,但不见得一定不可为仁。“刚毅木讷”者只是“近仁”,却尚未“加文”而使之为仁。在《论语》一书,孔子尝称许七人为仁,包括“殷有三仁”的微子、箕子、比干(18.1);饿死首阳山,义不食周粟,求仁而得仁的伯夷、叔齐(7.15);辅助齐桓公一匡天下,不以兵车之力,民至今受其赐的管仲(14.16,14.17);以及安贫乐道,其心三月不违仁的颜渊(6.7)。在七人里,只有颜渊是孔门弟子,他皆古人。孔子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6.7)孔子指出颜渊可以做到其心三个月而不离开仁德,其他学生则只是短时期或偶然有至于仁德。朱熹云:“三月,言其久。”[30]大抵孔门之中只有颜渊可以长久地不离开仁德。孔门弟子众多,唯颜渊可得仁人之名,此可见为仁之难也。班固《汉书》尊崇儒家之道,其中〈古今人表〉将古人分列九等,其中第一等为上上圣人,第二等为上中仁人,第三等为上下智人,其排列序次,悉据《论语》。至其排列孔门四科十哲,德行科(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在「上中仁人」之列,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等三科则次“上下智人”之中。班固将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等四人悉列于“仁人”之列,自是尊崇孔门儒家之笔,惟考之《论语》全书,结合孔子只曾对颜渊许之以仁,则班氏所论,似属可商矣。孔子之言“鲜矣仁”、“近仁”,而未有轻易许人以“仁”,此可见“仁”之难为矣。

原載《孔子研究》第3期(2016年6月)。

[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香港,三联书店,1992年,第75页。

[2]阮元:〈论语论仁篇〉,见《揅经室集》,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一集卷八,第176页。

[3]杨伯峻:〈试论孔子〉,见《论语译注》,香港,中华书局,1984年,第16页。案:杨伯峻《论语词典》亦言《论语》引“仁”109次,安作璋《论语辞典》亦载《论语》引“仁”109次。(安作璋:《论语辞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62页。)利用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刘殿爵中国古籍研究中心《汉达文库》进行电子检索,检得《论语》“仁”字106次。

[4]案:除《论语・学而》所载一段外,〈阳货〉17.17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5]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论语集注卷一,第48页。

[6]《论语辞典》,第163-164页。

[7]案:此“佞人”者,后世注家多引申之为小人。朱熹注:“佞人,卑谄辩给之人。”(《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卷八,第164页。)杨伯峻《译注》、潘重规《今注》皆以为佞人即小人。(《论语译注》,第164页;潘重规:《论语今注》,台北,里仁书局,2000年,第339页)

[8]《论语译注》,第3页。

[9]钱穆:《论语新解》,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1年第2版,第8页。

[10]《论语今注》,第4页。

[11]皇侃:《论语义疏》,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卷一,第7页。

[12]D. C. Lau (Trans.), The .Hong Kong: The Press, 1992. p.3.

[13]方向东:《大戴礼记汇校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卷四,第450页。案:孔广森注:“笃难,甚难也。”(孔广森:《大戴礼记补注》,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年,卷四,第47页。)知其以“笃难”为词,以“笃难于仁矣”为句。俞樾以为“‘笃难’二字甚为不辞”(俞樾:《群经平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据清光绪二十五年刻春在堂全书本影印,1995年,卷十七,第17b页),孙诒让亦以为当以“笃”字绝句(孙诒让:《大戴礼记斠补》,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卷中,第201-202页)。

[14]黄汝成:《日知录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卷十九,第1092页。

[15]钱逊:《论语读本》,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5页。

[16]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据陈昌治刻本影印,1963年,卷三上,第10a页。

[17]戴望:《论语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据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淸同治十年刻本影印,1995年,卷十二,第1b页。

[18]《论语义疏》,卷六,第267页。

[19]蔡仁厚:《孔门弟子志行考述》,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2版,第76页。

[20]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2版,卷六七,第2195页。

[21]《史记》,卷六七,第2201页。

[22]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46页。

[23]《论语新解》木讷是什么意思,第482页。

[24]D. C. Lau (Trans.), The .Hong Kong: The Press, 1992. p.131.

[25]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卷十八,第685页。案:戴望《论语注》所言与李贤注相近,盖本李贤注而来。(《论语注》,卷十三,第5a页。)

[26]《论语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卷十三,第205页。

[27]《礼记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卷五二,第1683页。

[28]《说文解字》,卷八上,第1b页。

[29]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据经韵楼藏版影印,1988年第2版,卷八上,第1b-2a页。

[30]《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卷三,第86页。


限时特惠:
本站持续每日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课程,一年会员仅需要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长微信:Jiucxh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