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文章之前,先说明一下,这是去年的文章,与当下新闻时事不符,阅读时不要太过激动。
今天是高考的第三天。
全国多地已经结束了高考,还有些地区仍在“奋战”。
一般来说啊,经历了高考的“试炼”之后,考生们都会选择彻底卸下担子,放松身心。该撕书的撕书,该聚会的聚会。
要说还有什么事情值得高考考生牵肠挂肚的,那唯独只有——高考成绩了。
记得每年高考出分的时候,网上都会流传出来各地的“高考状元”,每次手抖点进去一看,都是羡煞旁人的超级学霸。
不知道今年的状元,会花落谁家呢?
01
状元的聚集地:金融行业
自我国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截止到2018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不含港澳台)共诞生了 2161 位高考状元。
所谓高考状元,是指高考中各省市自治区成绩排名第一的考生。
虽然国家教育部已经在2021年2月严禁了以任何形式公布高考状元的行为,但还是按捺不住广大学生和家长们的好奇心,想要了解状元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存在,之后的去向是怎么样的:
这些状元的家庭背景如何?
最后都选择了什么行业?
对于很多人来说,状元就是一个“标杆性”的存在四化表四化表,而重点人群,总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嘛。(借口找得挺不错。)
让我们来看看大数据的分析吧。
状元的家庭背景
2007-2016年中国高考状元父母职业情况统计
从这个表中我们不难看出,“高知家庭”的状元比例还是很高的,前三名父母的职业都是教师、公务员、工程师这些门槛相对来说高一点的职业。
当然也有人说医生、金融从业人员的门槛也很高啊,像医生学历都博士了,怎么占比也不靠前呢?
很多网友推测主要原因是这些职业普遍加班太严重,工作起来常常身不由己,对孩子教育方面的关心管理都会比较少,所以占比没靠前。
而随着高考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时候高考已经不再是每个“学生”之间的战斗,而是每个“家庭”之间的竞争。
考生的成绩除了与考生自身努力有关之外,家庭所拥有的社会资源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有了一定的社会资源,孩子就能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获得更多“成为状元”的可能性,而经济状况欠佳的农民家庭在这一点上就不占优势。
状元的去向:金融行业仍是第一大户
状元一股脑儿的扎根国内两所顶尖院校:清北,也是无可厚非的了。
2007-2016年,清华大学录取的高考状元人数最多,有393人,全国第一;北京大学367人,屈居第2,两校录取的高考状元占全国总数的 91.46%,成为最近10年来中国最受高考状元青睐的大学。
从专业的角度来看,现在的状元还是更偏爱经管类,未来从事的行业也有很多跟金融相关。
你说金融一行狼多肉少,明知道竞争大、内卷严重,为什么状元们还要抢着去呢?
第一,规模化的业务都是由资本驱动的,所以金融产业处于整个社会产业链的最上游,在整个社会中起到了稀缺资源分配的关键性作用。因此,从事金融的人,眼界和视野开阔,满足了精神自我实现的需求。
第二,金融是人与人,人与钱的游戏,所以是所有行业中人均价值相对最高的行业之一。因此,从事金融的人,待遇一般比较高,满足物质自我实现的需求。
第三. 高考状元无论是专注力还是学习力都强于其他人,对自己的物质和精神需求都有着高于常人的要求。
据北大2020年就业质量报告显示,有84.3%的硕士毕业生进入了金融行业。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教授何一平也曾在中国财富论坛上表示,每年全国1/4高考状元都考到清华学金融,“玩金融需要聪明的大脑,现在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孩子进入金融行业。”更验证了状元进入金融行业,仍是大势所趋这一事实。
02
状元为什么都喜欢去金融?
首先,“经管热”这个词几乎已经成了家喻户晓的一个词了啊,经济管理类专业本身就备受追捧,这是不争的事实。
而且不止是高考状元,其实在600分以上的高分的学子中,学经管或者有意向学经管的人很多,直接的结果就是几乎各个层次的大学的经管类专业的高考录取线都相对很高。
而高考状元们以绝对的高分,斩获清北的经管类专业,也在情理之中。
其次,经管类专业属于社会科学类,并非纯粹意义上的文科专业,高考录取是文理兼收的,相对于纯文科专业或者纯理工科专业,无疑增加了就读的比例。
就我知道的周围那些状元来看,基本上文科状元和理科状元各占一半,各自有四五人(包括省、市状元)。
因此,学经济金融类专业的高考状元固然不少,但也并不是一窝蜂涌进去,很多状元还是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擅长去理性地选择专业。
比如北大元培这种搞通识教育的学院近几年来也吸引了一些状元加入,还有中文这种并不热门的专业。
经管作为热门专业,多一点状元去选择也属正常。
而近年来,我国的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等方向也吸引了不少状元的加入,原因之一是因为这个领域的发展空间还很大,另外就是发展的特别快。
像数学、物理这种基础学科遇到大的瓶颈,发展得太过缓慢,就很难吸引得到人才了。
03
除了金融,状元还去到了哪些行业?
都说“流水的大学生,铁打的大学生”,放眼我国大学“热门专业”50年来的变迁史,就会发现,状元的去向也是跟随着时代的齿轮在不断的进行调整的。
当然,“金融”这个热门是从来就没下来过。(摊手)
今天万千人争抢着的香饽饽,明天就可能会成为无人问津的冷板凳,而今天的冷板凳也有可能在几年之间又变成了大热门。
说到底,还是我们社会的发展太快了。
回顾下近50年来热门专业、行业的变迁,也许你能更加明白这个“轮回”到底是怎样一回事。
20世纪80年代热门行业:金融
20世纪80年代,由于当时国家的“四化建设”方兴未艾,经济人才成为了极其缺乏的一类人群,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很多人在当时去报考财经类的相关专业。
财经专业的毕业生分配大都去了银行、审计等待遇丰厚的部门,能进入这些单位自然是捧上一辈子的“金饭碗”。
所以在当时,很多财经类专科学校的录取分数线都高于本科院校的分数,更不要说财经类本科院校了,那更是香饽饽了。
20世纪90年代热门行业:金融+对外贸易+国际贸易
90年代,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人心,人们的眼光逐渐从国内迁移到国外,国际贸易、对外贸易专业很是热门。
与这些专业相关的录取分数线也在那个年代屡创新高,分配去向更是让人“眼红”——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大都进入政府对外贸易经济管理部门从事外贸管理工作,到外贸企业从事对外贸易业务及国际市场的营销工作,到各大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从事教学及科研工作等。
当时从事金融的也不在少数,甚至有人戏称“十个状元有五个在高盛”。
而他们往往来自不同的专业,有学生物、物理、金融、建筑,但他们中的大多数都进入了金融和投行,金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看成是“状元”的最优选择。再加上金融行业本身对人才的遴选要求比较高,更加吸引到了一众“人才”去挑战。
直到今天,金融行业还是比较热门的一个行业,当然,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随着互联网巨头的崛起,状元的流向也发生了些许“微妙”的变化。
21世纪00年代热门行业:金融+法律+计算机
一方面随着中国依法治国进程的加快,律师事务所、公检法、政府的监管和审计等单位都需要大量的法律人才。
社会源源不断的需求反向刺激了法律专业的热度,一时下,几乎所有的文科类大学都开设了法律专业,导致当时法律专业录取分数比最低投档线高很多。
再后来,随着百度、阿里、腾讯等一批互联网巨头陆续崛起,互联网浪潮终于开始席卷中国,计算机专业受到了年轻人的广泛追捧。
有数据显示,在高峰时期,信息技术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数量,占全国所有理工科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
虽然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很多状元们选择了在此行业里大展拳脚,但不得不说,还是比不过去金融行业的人多......
21世纪10年代热门行业:金融+人工智能+大数据
有没有发现,这几十年间,无论后面的行业怎么换,金融的热度一直居高不下,很多状元还是趋之若鹜地想进入这一行。
最后的话
在时代浪潮的更迭中,各省市状元们不断为正在高速发展的,各条行业赛道上注入进新鲜血液,有的继续进入了大热的金融行业,也有的跻身进了近年来高速发展起来的新兴行业。
如果我们以10年为限的话,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是这样的:
10年里中国的经济总量增长了2.5倍
世界500强里,中国公司从33家增加到了115家
电子商务在社会零售总额占比增长了13倍……
10年前,中国没有微信,没有共享单车,没有抖音,没有今日头条,没有饿了么,没有大众点评,没有小米……
10年后,这些都有了。
国际著名投资银行高盛集团曾做过关于中国职场的指数调查,他们发现:
过去10年里,中国收入最高的行业是金融行业、互联网科技行业以及制造业。
那么未来10年,哪些行业又会替代它们成为大热?
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限时特惠:本站持续每日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课程,一年会员仅需要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长微信:Jiucx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