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舆情 李康
王小波离开这个世界整整20年了,4月11日,很多人在网上怀念他。根据封面舆情监测到的数据,11日下午14时左右,互联网上关于王小波的信息达到峰值。
重温小说杂文情诗里的美句风之子博客,谈谈“有趣的灵魂”,再表一表生前身后事……20年后,谁在怀念王小波?
@李银河
11日上午,李银河在博客上发出了《王小波逝世二十年祭》:二十年,弹指一挥间。小波离去竟然已经二十年了。午夜梦回,与他相濡以沫的日子历历在目,就像昨天。
李银河用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寄托思念,还说“我若与他相见,也会相顾无言泪千行吧。”
在祭文里,李银河更多谈到了王小波的作品,“在中国的文坛上,多有让人昏昏欲睡的文字,让人尴尬无比的文字,让人心境变得猥琐龌龊的文字,而小波的文字像一股清风,为人带来欢乐,带来纯粹,带来哲思。”
在单向街书店微信公号文章《他如果还活着》里,有单向空间创始人许知远对李银河的一段采访,部分如下:
许知远:王小波去世已经 20 年了,思念他的频率还那么多吗?还是变化了?
李银河:他根本就是我的一段历史,和我的生活中完全融合在一起,所以很难说什么时候想起,什么时候没想起。
许知远:现在这些年想起他,最常出现的画面是什么?
李银河:因为我并不是外人,我跟他太亲密了,反而说不上来,可能是他这个人整个灵魂的模样吧。
许知远:他的灵魂是什么样的可以描述吗?
李银河:我觉得就是像个大孩子。
同时,李银河首次朗诵王小波情诗的镜头也出现在新一季的《春天读诗》里,除了读《今天我感到非常烦闷》、《麦子熟了》,李银河还告诉王小波:中国的春天来了。
@媒体、媒体人
11日,新京报专栏刊登媒体人张丰的文章《纪念写作个体户王小波》。作者描绘了一幅王小波依然在世的场景:如果不死的话,王小波到今年也不过65岁。他在1990年就能自己写打字程序,使用电脑来写作,在今天,65岁的他,一定能玩转新媒体。他可能会开一个公号,或者和李银河老师合开一个。他的粉丝可能会超过很多现在正火着的名人们。
文章主旨意味深长:在他去世20年后,中国迎来了自媒体时代,一个人可以靠东拼西凑“做号”,就能月入几万。
界面文化的《生前寂寞身后名,他是“文坛外的高手”吗?》则梳理了一番王小波与文坛的关系:有人认为,王小波从来没有进入过“文学场”,也没什么作家朋友,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王小波死后,“王小波热”开始兴起。
新一期新京报的书评周刊刊登了一篇《王小波二十年接受史》,分析了穿越二十年的王小波畅销历史:
第一个十年里,人们先是惊呼一位过早陨落的天才,又忙不迭地为之附上“崇尚理性”、“自由主义分子”、小鲁迅”等近乎盖棺的封贴。自由主义与文化左翼,都争夺对王小波的诠释权;第二个十年里,王式幽默早已作为话语套路席卷中文世界,成了段子手的标配。再往后,王小波又成为新一代网友眼中的“金句小王子”与“撩妹高手”。
文章说,王小波的接受史是个有趣的文化悖论,它映衬出中国90年代至今“历史的跑道”是如何转轨。在记忆与遗忘的二十年间,“历史”悄然改写并被我们再度辨识。而在今天,或许是时候以阅读严肃作家的方式重读王小波。
凤凰网主笔张弘的评论文章《去世20年,王小波的启蒙精神永生》最不吝溢美:王小波不仅留下了丰厚的文学遗产,同时也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当代榜样。在90年代思想界万马齐喑,自由主义思潮尚未破题之际,以一己之力,发九章之辞。孜孜矻矻于启蒙,兢兢业业于笔耕,甚至耗尽了自己的生命。而他留下的小说和随笔,却影响了无数青年人的成长。他撒播的自由种子,现在已遍地开花。
我们觉得,最有趣的是,界面文化摘取王小波著作中的精彩片段,发了一篇《在这场虚拟访谈里,我们与王小波谈天说地》,与他聊了聊人生与爱情,与他探讨了当今种种时常被拿出来热烈讨论的现实:知识分子、道德绑架、民族主义和女权主义……虚拟访谈以王小波的《诗人之爱》结束:祝你今天愉快,你明天的愉快留着我明天再祝。
@文人故交
故交李大兴发表了一篇长文《大木仓胡同树影依然——王小波逝世20周年纪念》。李大兴是人民大学原党委副书记李新之子。李新与王小波父亲王方名为同乡同学,抗战后一起投奔延安陕北公学。李大兴与王小波曾同住铁狮子胡同一号人民大学教师宿舍。两人青年后便鲜有联系。
在文中,李大兴用很长的段落回忆起陈年往事,包括父辈、故友以及青葱时代的生活环境、经历。也包括王小波去世之时周围的反应:1997年4月13日晚九时许,作家顾晓阳从洛杉矶来电话,告诉我小波走了。电话打得并不长,因为我们都有点说不出话。我记得晓阳说了好几次“我靠”,这本来就是五零后、六零后北京人的口头禅,但是那天晚上频度之高,大约是情绪激动的一种表达吧。
结尾处,李大兴写道,“我们没有握着小波的著作,而是怀念一位一起长大的朋友。我们这一代的故事也还没有走进结尾,前路未知,岁月漫漫。”
在单向街书店的《他如果还活着》里,除了李银河,还有许知远、文学评论家李静以及王小波的外甥姚勇(曾是水木年华组合成员)关于王小波的一些话。
许知远:他跟时代总是错位的关系,因为错位风之子博客,他没有被真正地消化和理解,就保存下来了。
李静:王小波的艺术性和启示性、他的思想的能量,起码是可以和鲁迅相提并论的,他的小说,包括他的杂文。
姚勇:作为晚辈其实不太了解,但是通过看他的那个《黑铁时代》,我才知道(王小波最后)那个状态是怎么来的。现在文章也都说,他最后那个阶段创作方面可能碰到一个瓶颈,然后导致身体也不好,情绪也不好,肯定是进入抑郁状态,抑郁状态反过来又有影响。他老婆也不在,所以就是滚雪球一样,越来越恶性循环。每周我都会回来跟他聊,看他的状态越来越不好。最后一年,嘴唇全是黑的。我当时记得特清楚,姥姥就说,(小波)你去看看,你肯定不对,健康有问题,后来出事了就发现确实是这样。
@网友、读者
在微博、贴吧、知乎、豆瓣里,网友们关于王小波的讨论比媒体热烈一万倍,连“小燕子”赵薇都加入了其中。根据封面舆情统计,仅新浪微博上关于王小波逝世20周年的话题就有超过600万人次的阅读量。
可以发现,大多网友、读者在重温王小波写过的话,特别是对小波的情诗崇拜万分,也有人谈到王小波对自己一生的影响。这就是20年后大多普通人怀念王小波的方式。
@赵薇:一个人只拥有今生今世是不够的, 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王小波
@ :你好哇 李银河
@禾叔的杂货铺:中学时代喜欢的女孩子每天都会和我说三遍“你好啊,见到你很高兴”可惜毕业后我才知道原来这代表“我爱你”。
@荀夜羽:向王二致敬,我走上文学之路的引导者。
@蔡骏:王小波影响了我最初的小说创作。他是如此独特的一个个体,绝无任何人可以行走在他左右。哪怕别人只是模仿,也绝不能接近他哪怕一米。我们正生活在他所幻想的世界里。下一个黄金时代何日来临?
@吹牛菜鸟:在读不懂王小波的年龄读了《黄金时代》,大概是读书生涯做过最遗憾的事。一直抱着我大概不会喜欢他的念头与他的各类书籍绝缘。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再读王小波,被深深吸引,从此成为他的迷妹。太酷了,想成为像他一样酷的人。
限时特惠:本站持续每日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课程,一年会员仅需要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长微信:Jiucx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