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戒法师与纪实作家张弓

【张弓按:当代社会,由于世俗的尘埃和污染越来越严重,面对纷扰和各种诱惑,我们怎么才能尽可能地清涤自己内心世界的尘埃而不让心灵受到沉重的污染?兰州市蛟龙寺目前已发展成为显宗和密宗和谐共处的千年古刹。作为蛟龙寺的住持,他是如何处理显宗与密宗佛教徒及信众之间的关系的?近几年,网络上有关中国佛教界的负面传闻层出不穷,对于这些传闻,他又是持怎样的态度?日前,纪实作家张弓专访兰州市蛟龙寺住持持戒法师,年轻的法师以富有哲理的论述拨开了众生心中的迷雾。】

张弓:师父您好!我们认识好几年了,应该说是有缘之识。我常对身边的友人说,你可以不信佛,但绝对要相信因果,您对因果有何更深层次的解读?

持戒法师:佛法甚深微妙,因果抽象难解,大多人都知道一点,但深而言,经典里说唯佛能知究竟,所以,我这个小和尚,不敢说有深层次的认识,只能说是本人在生活中,在为人处事时觉得有些与因果相关的心得。比方说,你对他人尊重,就会赢得他人对你的尊重,背后说他人坏话,人都会防着你,时常以微笑示人,朋友慢慢会增多,因为,人人都喜欢获得正能量,没有谁会喜欢“雾霾”。

张弓:多年来,您在众信众面前一直以笑相对,很少见到您的愁容,我一直说您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快乐和尚。请问您出家近20年来当和尚快乐的源泉在哪里?

持戒法师:这是佛陀赐给我的最好礼物,活的快乐,佛法告诉我们,让众生消除烦恼,离苦得乐。我经常和信众们聊天发现,大多数人过的不开心,主要原因是纠结,家庭关系、同事关系、感情问题、仕途升迁、孩子考学等等,我从小出家到寺院,那时候身上只有母亲卖了鸡蛋,供读书花费的6元钱,就拿着这6元当车费,跑去出家了,对我来说,生活很简单,一碗粗茶淡饭,一件布衣袈裟,自在随缘,事情办得圆满,是菩萨加持,遇事有阻,是因缘不成熟,不纠结,心无挂碍,自然快乐。

张弓:相对而言,您是一个高学历的和尚,当年与您一起出国留学的佛学院同学毕业后回国后有相当一部分还俗从事其他职业,从国内到国外,再从英国诺丁汉大学(诺丁汉伦特大学)MBA毕业后回国继续当和尚,是什么样的信念让您坚持弘扬并传播佛教文化?

持戒法师:好多朋友也认为,我是个有学历,有文化的年轻出家人,其实,我自己并没有觉得,出国前和现在的我,还是一个我,而之所以能坚持过出家生活,与大家分享佛法,主要的是愿力、意志力和使命感,愿力是当初出家的想法,为什么要出家,有了这个,遇到困惑,寂寞就不会动摇信念,即使偶尔想退缩,也会以愿力促使意志力继续前进;再个就是使命感,恩师上佛下源老和尚传法时开示说,“在家以结婚生子,传宗接代,出家以授徒传法,续宗延祠”,这是使命,师父把法传到这里,我要接下去,法脉不能断。

张弓:您既是网络佛学院的创办者,也是网络佛学院的主讲延参法师博客,现在网络佛学院的影响越来越大,请问您开办网络佛学院的初衷是什么?

持戒法师:我有个习惯,喜欢写点学佛心得感言之类的日记,后来到新加坡学习,开始上网,那时开通了博客,把日记内容放博客上,引来好多网友的点赞评论,也有好多人提问题,这样,应大家的要求,开始建了QQ群,名为心灵之阶网络学佛班,心灵之阶是我的网名,慢慢的来学习的人越来越多了,于2011年,由台湾国家美术馆设计了LOGO,从网络学佛班升为网络佛学院,另增添了微公益,每年举办活动,把网上佛友捐赠的善款,购买学习文具,送到山区贫困小学,这种活动我会一直坚持下去。最初,并没想很多,只是为了方便解答网友的疑惑,后来觉得,这是个传播佛法的渠道,现在随着社会发展的节奏变快,而实体中的佛学院投资又大,在网上分享佛法,打开手机随时随地都能看到,再者,上网的人也越来越多,广大网友除了吐槽,也需要接爱正能量,利用这个最方便,最简易的平台,让更多的人,广大网友们,以最简捷的方式获取佛法,奉献爱心,参与慈善,得到心灵的快乐,也是我的快乐。

张弓:前几年,在网络红人延参法师还没有大红之前,您曾经和延参法师一起参加过某知名网媒举办的网络名人过大年活动,后来,延参法师以“猴和尚”之戏称成为网络红人,您认为这种网络成名方式对佛教文化的传播有何作用?

持戒法师:网络它是个工具,是个载体,要利用它传播正面的,阳光的信息,那样的话,就起到了“名”的正真作用,相反,让负面能量放大也快。所以,有人问我明星和平常人的区别,我说明星也是人,你认识明星,明星未必认识你,只要自己有心照亮别人,我就是明星。作为一名佛教徒,要时刻记得自己是做什么的,不是哗众取宠,不是名闻利养,是借助网络这个平台去传播正信佛教。

张弓:近几年,因为网络传播越来越发达,使越来越多的鲜为人知的佛教徒生活方式和个人隐私公之于网络,因此,在网络上有关中国佛教界的负面传闻层出不穷,对于这些传闻,您是持怎样的态度?

持戒法师:对佛弟子而言,他们是向往圣道的行者,非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我们要以客观的眼光看待佛教徒的生活,不能以偏激的,错解“四大皆空”来评判,对佛教徒本身,要严以律己,用佛法不断去闻思修,提升自己,规范自己,作为旁观者,要多说好,正如高僧印光大师所说,“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所有人都是圣贤,唯我一人是凡夫”,若每个人彼此这样相待,人间处处是净土。

张弓:有人说,近几年佛教界负面传闻太多是因为佛教界太乱,而我认为是人心太乱。您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当代佛教界的这种局面?

持戒法师:是这样,人心的乱是根源,随着经济发展,物质条件虽然变好了,但是精神资粮,德育方面没有跟上,人心浮躁,心灵空虚,想找个心灵寄托,而一些旅游景点的佛教寺院,受经济的冲击,也有部分企业投资建的寺院,让本是清净无染的道场飘着“钱”味,满载情绪的香客本想在那里卸下包袱,却意想不到的是没有达成心愿,这就只有把它发泄到诽谤佛教上;也有为了出名,扮演假和尚炒作等各种现象,致使佛教负面消息漫天飞。其实,也有好多偏僻的寺院,条件也差,出家人的生活也蛮艰苦的,可以到那些地方去静修。要改变这种局面,佛教徒需加强自身建设,扮演好佛教徒的良好形象,同时延参法师博客,宗教主管部门加强管理,社会有识之士多发掘多传播佛教正面信息,人的心理阳光了,负能量也就消除了。

张弓:当代社会,因为经济等商业因素的不断渗入,不管是社会环境,还是佛教界,似乎世俗的尘埃和污染越来越严重,面对纷扰和各种诱惑,我们怎么才能尽可能地清涤自己内心世界的尘埃而不让心灵受到沉重的污染?

持戒法师:其实很简单,佛法是内明,告诉我们向里面看,观照自己,心不向外求,不攀缘,自然不会被外在假象所迷惑。记得去年,有位大学生网友找我,说他过的很苦恼,要我给他解惑,他告诉我,自己家是乡下的,在外读书,刚从大学毕业,想在北京四环买套房子,还买个车,可是身上没钱,回乡下又觉得丢人没面子,我跟他说,你房子买在四环,一环二环三环的看不起你,你买了现代,开法拉利的看不起你,这样下去,什么时候才能让人看起你?他过了好久,说是想开了。不攀比,不外看,看自己,心不烦。

兰州市蛟龙寺寺志碑文

张弓:兰州蛟龙寺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在清朝蛟龙寺鼎盛时期,喇嘛人数最多上百人。后来,几经焚毁,蛟龙寺发展成为显宗和密宗和谐共处的千年古刹。作为蛟龙寺的住持,您一直提倡宗教和谐,您是如何处理显宗和密宗佛教徒和信众之间的关系的?

持戒法师:不管显宗、密宗,都是释迦牟尼佛的教法,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佛陀告诉僧团六和敬,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意和同悦、利和同均,首先在意见上达成共识,客观看待实际状况,重视团队精神,降低唯我独尊,彼此尊重,互相包容。我们谈好了,大法会一起办,小活动各做各,显密食堂供所有来寺院的显密信众,不分你我,不划界限。

张弓:在蛟龙寺您剃度的弟子中,既有年过古稀的老沙弥,又有风华正茂的研究生,请问他们是出于什么原因皈依到您的门下的?

持戒法师:师徒之间是种缘分,我善待每个这样的缘,有的他们岁数比较大了,又非常老实,其它地方去不方便,我接收他。年轻的,有两三位都是我的网络佛学院学生,他们有的是做工程测量,有的做手机软件,都去过国内好多寺院,后来想出家,能适应北方环境的来了我这里,在他们的印象中,我慈悲真诚,平易近人。

张弓:您的宏愿是扩建并重兴兰州蛟龙寺,在实现这个愿望的过程中,您最大的阻力是什么?您期望信徒和地方政府做些什么工作?

持戒法师:据当地信佛的老人们说,蛟龙寺始建于唐末,当时有高僧远来居于此,突有一夜,闪电雷鸣,风雨交加,空中飞来两条蛟龙拜见高僧,蛟龙寺由此得名,又兴盛于清代,为密宗黄教拉卜楞寺的前身,常住喇嘛上百,后因各种原因败落,显宗信仰开始兴起。目前,有山门殿、地藏殿、二十一度母观音殿、普贤殿、文殊殿、大雄宝殿及菩提塔,菩提塔为密宗法师住,其余殿堂归显宗法师管。然由于年久失修,殿宇陈旧,佛像褪色,本地信众请我去接管,一切百废待兴。身负使命,重兴并不容易,首先,由于一直以来没有法师常住,也没有建立正规的制度,管理散乱,导致部分信徒在信仰上正邪不分,使得真正想学佛的信徒无所适从。要建寺,就得先兴教,完善管理,校正信仰为要务,想做到这点,先需要请政府主管部门从宗教政策上更进一步加强协调指导,其次,信教群众们要认识到,寺院道场以佛法僧三宝为核心主体,由僧宝教职人员引导管理才能听闻到纯正的佛法,走向正确的解脱之路。

张弓:谢谢您接受《今日甘肃》杂志的采访。

持戒法师:阿弥陀佛,六时吉祥!

纪实作家张弓与持戒法师

持戒法师简介:

持戒法师,1980年出生,甘肃省通渭县人。1998年4月在通渭县佛教协会所在地华严寺依通明法师出家,隔年9月,在江西宝峰禅寺一诚大和尚(前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座下求授具戒。2000年7月份考入广东云门佛学院,学习禅修专业,毕业后留校任书记职务,主要负责大和尚开示等文稿的整理与研习;同时,受方丈佛源老和尚(原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垂慈,赐予佛教禅宗五系中云门宗法卷,为云门宗第十四代传人。

2003年夏,佛学院毕业后,应邀前往江西帮师叔主持寺院工作,协助成立新余市佛教协会。2004年辞去职务,继往陕西法门寺佛学院学习,期间数次随学诚方丈(现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接待前来参拜佛指舍利的各国领袖。次年冬,经国务院宗教事务局批准,随侍舍利出访韩国。因护卫舍利之功,被提升为执事,为法门寺法务部主任。

2007年8月,由法门寺推荐,以中新(新加坡)宗教文化交流为契机,经国家宗教事务局、中国佛教协会选派,前往新加坡留学深造,五年的留学生涯,在那里学到了国内佛学院无法涉及到的课程,如心理学、伦理学、管理学、哲学等。

2012年9月获英国 Trent大学佛教管理学硕士学位、泰国朱拉隆功皇家佛教大学佛学学士、新加坡佛学院佛学学士,回国后应普正法师(中国佛教协会国际部主任、中国佛教协会新闻发言人)之邀到兰州报恩寺,负责慈善基金会的审批及管理工作,承蒙法师爱戴,授予天台宗法脉,赐名洪继。2013年6月,当选兰州市佛教协会第九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于11月份,率领兰州佛教代表团前往印度菩提伽耶,参加国际佛教弘法中心开启及国际水陆大法会。

自出家以来,因公访问过印度、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曾先后亲近过本焕老和尚、佛源老和尚、一诚老和尚、净慧老和尚、传印老和尚、学诚大和尚、台湾圣严法师、法国一行禅师、美国仁俊长老等,当代国内外高僧大德。

现为兰州市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兰州报恩寺慈善基金会秘书长、《今日甘肃》杂志特约撰稿,报恩寺《普渡》杂志主编、并致力于网络弘法工作。

张弓,号:优酸儒,祖籍山东青岛,家乡宁夏中卫。纪实作家、独立评论家、书画研究者。1992年开始发表小说作品,1994年进入媒体行业。

先后在《北京日报》、《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羊城晚报》、《中国文化报》、《亚太经济时报》等国内外百余家报刊发表评论、散文、报告文学等文字作品200多万字。多年来,针对中国文化等现象先后接受新华社、央广中国之声、《南方周末》、《北京日报》、《凤凰周刊》、《新民周刊》、《新民晚报》、《华西都市报》、《广州日报》、《京华时报》、央视、山东卫视等百余家媒体采访,部分评论文章被翻译成英文、法文等在国外重要媒体传播。著有《药贩子的江湖》、《沙祭》、《大爷日记》、《猫步》、《火蝴蝶》等13部纪实长篇小说600多万字;另著有大型历史文学作品《大河印》、书画评论集、散文集、报告文学、中篇、短篇小说30多部。拍摄制作纪录片、专题片300多集(部)。张弓被网友誉为中国文化反腐第一人。

此外,自1996年起,张弓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公益事业,为佛教寺院的修缮出谋划策,贡献自己的力量,并为兰州蛟龙寺的修缮,联系国内书画名家,捐献出多幅书法画作品。


限时特惠:
本站持续每日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课程,一年会员仅需要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长微信:Jiucxh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