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是诗词的创作者,我们只是诗词的搬运工!如果你喜欢古诗词的话,欢迎关注我!
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节期为阴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说法较多。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中秋节开始成为固定的节日。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吧!
《阳关曲·中秋作》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这首词记述的是作者苏轼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人们常说“水满则溢,月盈则亏”,其实人生也是如此。偶尔的松弛也是很好的。所以这也是为什么词人要说“此生此夜不长好”的原因。
而“明年明夜何处看”不仅是对对方的发问,也是对自己的发问,这就抒发了词人苏轼对于弟弟的这样一个不舍的情绪。
苏轼影视形象
《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白霜,鸦鹊栖息在浓荫的树上,适应了皎月刺眼的惊扰,聒噪之声逐渐停息下来;夜色深沉,冷露悄然无声地打湿了桂花。
诗人通过对中秋节望月的这样一个特定环境、特定场景,给我们创造出了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世界。透过这些只言片语,我们就可以看出诗人的思念之情有多么深刻而深厚了。这也是一首流传千古的诗作所具备的特点。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桂花是秋天所特有的美景。诗人通过以“桂花”为题,对那珊珊而落的桂花进行了描写,他认为桂花本洁如玉,映于月光更显晶莹,拾起花犹带露更觉滋润,想来当是嫦娥死于人间。
这首诗语言通俗易懂,合理运用神话传说,有理有据至今不会天中事,同时诗中也将诗人的闲适心境体现了出来,透露诗人对桂花的怜爱至今不会天中事,展示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之情。在一众中秋诗中都能脱颖而出。
《嫦娥》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嫦娥奔月”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了,但是把它写成诗的诗人很少,写得清新脱俗的就更少了。
“烛影深”“长河落”“晓星沉”,这些词都是在表示时间的流逝。面对这些冷屏残烛、青天孤月,诗人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
正值中秋,诗人抬头望月,依稀能看到月亮的影子,听说嫦娥就住在那里。于是,他忍不住开始思考,当年偷吃了不死药而居住在月宫之上的嫦娥,如今一个人孤零零地居住,是否会后悔呢?
完。
限时特惠:本站持续每日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课程,一年会员仅需要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长微信:Jiucx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