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直在开会,没有来得及参加群里的讨论。没想到大家讨论这么激烈,乃郗还是一如既往地扮演了话题引领者的角色。以下是我的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1、大家说的现象,我不否认。各种现象的确都存在,我也在《宏观中国》这本书中进行了解释,我觉得这本书中关于阶层流动性下降的事实,以及如何破解这一问题,所提出的解释与建议,迄今为止依然是靠谱的。
2、但今天我们讨论问题的焦点是,纵然宏观环境发生了这么多变化,是不是对个人而言,就没有奋斗与腾挪的空间了?不要忘记了,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很多历史的低潮期,是随波逐流还是逆风而上,始终是存在个人选择的空间的。越是艰难困苦的环境,有时候越能出卓尔不群的人物。这些人物并非都来自权贵阶层。
3、与上世纪80、90年代相比,现在的社会真的变得越来越不平等了,对年轻人越来越不友好了吗?我觉得这个问题还是要慎重得出结论。当时有很多隐性的待遇与权利,局外人是不为所知的。当时阶层之间的流动性,也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强。至少,如果你出生在农村家庭与城市低收入家庭,要自己努力改变命运,对资质相对平庸者而言,我觉得现在要比当年容易。只不过,当前的全媒体时代,把收入差距、个人际遇等,全面放大了。就连我有时候看视频,那么俊男美女们不劳而获坐享奢华生活的案例,都可能令人抑郁。然而,网络与现实之间存在很大的区别。
4、其实我今天转发这篇文章,真正想讨论的问题是,一个普通的年轻人在当前这个大环境下,跟随“集体性思维”,去和大家一起卷,是否真的是理性决策?是否真的能够实现个人资源的最优化?请注意,前提是,这个年轻人就是来自普通家庭的普通人,而非来自背景雄厚的家庭。跟着大家去卷成绩,在宝贵的四年大学时光去卷所谓的10%,去得到保研机会,真的是最优吗?跟着大家去卷生活,冒很大风险去高杠杆买所谓的“学区房”,让自己的孩子“不落在起跑线上”,真的是最优吗?非要到卷得要命的大学,参加非升即走的考核或师资博士后,真的是最优吗?这样的生活,究竟是过别人期望你自己应该过的生活,还是你自己理想中的生活?我的答案是,普通个人是存在自由意志和选择空间的,我们依然可以过自己愿意过的人生。但前提是,不要被“集体性思维”所裹挟,不要被被动卷入“信息茧房”。华山并非一条路,人生并非只能跨过一座山。
5、我始终相信,在这样一个集体内卷的时代,对于一些有着独立思维的年轻人而言,如果能够看透主流游戏的玩法,我们是可以通过别的方式,更加有效地配置自己的时间资源,积累自己比较独特的优势,换种方式,同样能够过精彩的人生的。但“精彩”的前提,不一定是大房子(更不一定是学区房),不一定是高薪,不一定是别人眼中的有出息,而是自己根据对世界的理解,设定自己的目标,并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当然,有些最基本的标准,例如能够养家糊口,能够过一个“有尊严”的生活。但请注意,“尊严”的标准其实也是容易被人认为设定的。
6、假如,我是当前社科大的一名本科生,我本身就来自一个县城的普通家庭,能够给我提供的支持也仅仅是送我上大学,一切都得靠自己安身立命。我会怎样安排自己的大学生活呢?第一,根据我个人的资质,我会设定每门课80分的目标,再高的分数不值得我花更多的精力去争取,我也知道自己保研没戏;之第二,我会利用宝贵的大学时光,奠定自己的阅读广度,我会找几份靠谱的书单(来自不同背景的靠谱的人),把这些书单之交集中的书籍统统阅读,做好阅读笔记,构筑自己认知这个世界的基本框架;第三,我会利用大学假期去实习,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找到实习工作。实习的过程并不仅仅是完成任务与拿工资,而是能够逐步弄明白这家单位的运行逻辑,学习单位中明星员工的为人处事方式。争取到一个地方实习就能够大致把这个行业以及机构搞明白,充实自己认知这个社会的现实框架。通过大学几年的几次实习,大致可以明白几个行业的情况;第四,我会利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复习考研,能考上就读,不能考上就尽量就业;第五,我会利用大学的时间锻炼好自己的身体,让自己培养一个能够终身从事的运动,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第六,我不会搞学生工作;第七,在就业时,我不会局限于北上广深,而是也可以选择一些未来可能成为增长极的二线城市(例如成都、武汉、杭州等),关键看这个行业能够提供什么样的成长空间;第八,我不急于买房,因为房地产逻辑发生了变化;第九,感情随缘,我相信还是有姑娘愿意与有着固定方向、持续发力的小镇青年交朋友;第十,我会在毕业之后的20、30年持续努力,包括阅读、思考与运动,包括不断总结与提升工作经验;第十一,我会控制自己的物质消费欲望,不为物役,不挣快钱,不盲目加杠杆;第十二,我会努力构筑自己的朋友圈,多选志同道合的人做朋友,多和比自己强的人做朋友,多和能够给自己真正提意见的师长做朋友;第十三,我不会去做众人眼中我应该成为的人,而是去做一个符合自己内心期望的、人生过得畅情适意的人。因此,我不会在走下坡路时沮丧与失望,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地体验人生不同阶段的机会。一句话,我不会被别人卷,至于我是否在卷别人,我不知道。我一直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只问耕耘,收获我相信迟早会来。但无论如何,我不会得抑郁症。
7、我始终认为,外部环境是一回事,个人努力以及如何努力是另一回事。不要把外部环境的变动,作为个人不努力以及不科学努力的理由,再把自己躺平而注定没有收获的结果,归结于外部环境,归结于“世界就是这样,个人努力没有用”的结论。我在自己的学生群里,会一直传递这种正能量。我身边很多朋友,出身贫寒,家里不能提供任何帮助,经过自己的努力,在大城市扎下根来,在各自的行业里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这里面,有50后、60后、70后、80后与90后。大家能够看到,这是穿越了周期的。这是突破了自己原生家庭束缚的。这是经过自己努力完全改变了命运的。对年轻人而言,既不要盲目乐观,也不必悲观沮丧。经济学的要义,就是微观主体在资源约束下能够跨期最大化自己的福利水平,当然,如果你做的足够好,还可以改变自己的约束条件。但是,如果你以这样那样的理由(无论来自家庭、身边、社会,还是国家),就躺平而不奋斗,或者没有经过充分思考而被迫陷入集体性内卷,最终庸庸碌碌的话郗怎么读,其实你没有太多资格来批评这个时代,因为你根本就没有在几十年的时间内沿着自己选定的目标去持续奔跑。我是相信个体是有“自由意志”的。
8、之所以这些年来我给大家写了不少的“心灵鸡汤”,是因为我自己内心深处就是这么认为,而且自己就是这么在做的。我个人虽然没有取得什么成就,但自我感觉过了非常愉快的半生。我就是来自一个普通县城的工薪家庭,但是我找到了自己适合的人生道路,本科毕业25年一直在路上奔跑,通过阅读充实灵魂,通过锻炼充实身体,通过工作来提升自己的整体能力,通过真实对待朋友来拓展自己的人际圈子。争取做到日拱一卒,对结果没有那么的在意。很多东西,在得到那一刻起,这个东西的效用就衰减了,例如教授、例如论文发表、例如买房子,真正的幸福在于奋斗的过程,在于你对其他人(尤其是年轻人)施加了正面影响,是你通过你自己的努力真正在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哪怕是一点一滴)。我希望我的学生们,能够因为我的这些文章能够获得信心,能够拥抱这个世界(无论变好还是变坏),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充分享受这个世界能够带来的美好(我现在日益感觉到,精神的美好要比物质的富足更重要),也能够努力去边际改善身边的世界。一个人,庸碌躺平悲观抱怨也是一生郗怎么读,积极努力主动拥抱也是一生。为什么我们不选择后者呢?真正的乐观,是看到了世界上的阴暗面,依然在努力拼搏,而且给周边人能持续带来正能量的人。我从来不把人生看成是赌运气,我只相信自己的努力。而且即使努力没有取得所谓的结果,努力本身也让我足够快乐。我们不能选择时代,但我们可以选择人生。
9.最近外出做讲座时,一位年轻学生问我,张老师,您觉得到了现在,您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你觉得迟早会被AI所替代吗?我当时没来得及回答。现在仔细想了想,觉得自己已经年届半百,如果说还有点核心竞争力的话,大致包括:第一,培养了一套分析宏观经济与国际金融问题的系统性分析框架,而且还在一直根据预测结果进行动态调整;第二,有着还算丰富的人生阅历,做过智库、高校与政府工作,在金融市场上做过卖方(券商首席经济学家)、买方(PE基金经理)与中介方(审计师),积累了很多段子;第三,读了大概2000多本较高质量的书,有着较为宽广的知识面;第四,有着不错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还在不断改进的过程中;第五,对自己的身体始终进行严格管理,培养了篮球、健身等终身爱好,目前正在解锁跑步;第六,养成了开朗、幽默的性格,有一个有趣、温暖、上进的朋友圈。我对自己的要求是独特、有趣与温暖。我力争每天都要干点有意义的事情。如果这一天实在过得很灰暗无趣,睡觉前我就做30个俯卧撑与50个深蹲,反正锻炼身体是没人能干涉的。综上所述,我觉得我不太容易被AI替代,而且我拥有和AI深度合作的开放心态。如果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一项东西值得卷的话,那就是自己的身体。与大家共勉。
以经济散文传播经济学思想
限时特惠:本站持续每日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课程,一年会员仅需要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长微信:Jiucx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