郢中_郢中平原指的是哪_郢中歌

郢中_郢中歌_郢中平原指的是哪

郢中_郢中平原指的是哪_郢中歌

郢中歌-2020马郢乡村影像工作坊

策展人:陈强

学术观察:陈宇飞

工作坊学员:沈国慧、郭浩原、李更生、陆紫灵、刘跃、吴飞龙、安安、熊施程、金政

主办:长丰县文旅局、杨庙镇人民政府

承办:马郢社区居民委员会、马郢乡村旅游农民专业合作社、马郢计划志愿者服务中心

开幕时间:2021.01.23 15:00

地址:长丰县马郢社区情圆农场 马郢大棚美术馆

工作坊学员作品

郢中歌_郢中平原指的是哪_郢中

沈国慧

多重身份

身份,指的是一个人的出生和社会地位。

在城市里,最近几年特别流行的一个词是“斜杠青年”,指的是一个人往往有着多重身份,他或者她,可能是一个企业的职员,同时也是一个自媒体人,甚至同时也在经营自己的店铺。

传统意义上,中国的乡村是静止的,人的身份也大多是农民。但是,因为城市的发展给乡村带来的连锁反应,以及始于2015年的马郢计划给当地老百姓带来的一车车的游客和新鲜的理念,在农民这个基础身份之外,马郢村民会有一些其他的身份,比如志愿者、饭店老板等等,这也是这件专题作品创意的由来。

郢中_郢中歌_郢中平原指的是哪

郢中歌_郢中平原指的是哪_郢中

郢中歌_郢中平原指的是哪_郢中

郭浩原

现实,非现实

此次影像系列作品采用的超现实主义影像处理手法,超现实主义最重要的哲学依据是潜意识学说。潜意识常表现为杂乱无章的反常规的幻境,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决定了超现实主义的反逻辑及非理性的“反常”特征,就是要“化解向来存在于梦境与现实之间的冲突,而表达于一种绝对的真实,一种超越的真实”。经过马郢工作坊期间对马郢在地景观、人文、生态等方面的深入调研,逐渐收集到大量的视觉信息碎片,通过电脑后期影像合成的方法逐步构建出自我潜意识状态下对马郢的认识和构架。

郢中平原指的是哪_郢中歌_郢中

郢中歌_郢中_郢中平原指的是哪

郢中_郢中歌_郢中平原指的是哪

李更生

2020马郢影像工作坊-以梦为马的少年

和许健相识还是基于马郢影像工作坊的拍摄项目,当咨询马会负责人和村里志愿者涛哥的时候,都提到许健这个名字。许健杨庙中学九年级3班的一名学生,祖孙三代居在马郢村。由于是9年级的学生,许健周一到周五都住校,只有周末空余的时间在马场训练。

周末马场罗总联系了许健来马场训练,给我第一印象这个瘦弱的男孩子少言寡语,一边打扫卫生一边和我聊天,基本上是我问他回答,也就是几个字的交流,可能看我在拍照片,感觉有些拘谨。打扫马厩卫生的时候却是认真仔细,流程相当熟悉。这时马场罗总过来和我介绍了许健的基本情况,我才知道这是凡辰国际马会在马郢村的一个公益项目,免费教这些在马郢村里的孩子学习马术。我知道马术运动在发达地区都是一个花费巨大的一个项目,一般家庭的孩子也承受不起,但是在马郢村,这些孩子都是免费学,许健是马郢村凡辰国际马会招募的骑士队员之一,从2018年开始接触马术,是村里几个学习马术的孩子里成绩突出的一个,达到了初级马术运动员的水平。我心里想这个瘦弱的男孩在马上会是一个什么的状态。

当罗总提醒许健可以自己选马训练的时候,这个男孩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换好骑士服带上头盔后,牵着一匹大黑马来到训练场地,没有一丝犹豫翻身上马,身形矫健,一个英俊少年端坐在马鞍上出现在我面前,目光坚定是那么的自信。

许健的拍摄项目内容包括在马场教练的教学训练,平时的日常生活状态,在学校学习生活的情况,从拍摄照片的内容来看能够反映出马郢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带来的效果,对一个农村孩子的改变,也许这个瘦弱的学马术的男孩不一定能成为一名出色的骑手,但在他的整个人生中绝对是一种改变的力量。我想这就应该是马郢计划的精神所在。这是一个马郢村庄里的少年与马以及梦想的故事。

郢中平原指的是哪_郢中歌_郢中

郢中_郢中歌_郢中平原指的是哪

郢中_郢中歌_郢中平原指的是哪

陆紫灵

《 门 》

门,“闻也。从二户。象形。凡门之属皆从门。”《说文解字》中将其解为由二户构成,“户”本为单扇门之形,可正反书写,属独体象形,“门”则由两个独体象形的户组成。因而,“门”可为会意字,引申为“家”“人家”“门等”等,“门”独体为户,也指称“出入”。

马郢,在城市与乡村之间架桥,12个自然村,418户,无数个走出去又走进来的马郢人构建着一个正在新兴发展的梦想之村。马郢之景,又可以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描绘的那般形容:““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作为介入到内部的“局外人”,在参与观察马郢的过程中一直在寻求全新的、可变的方位。“门”系列,经过反复地实践与求索,将主观体验放置场景中不断切换与设计,在超出预期的偶然性之下,重生了具有多重语义的图像,逐步形成了一个新的构架与新的认识方式。正如杜尚的现成品一样,唯有“体现了一种思想,拥有了一种内容,表达了一种意义时,才能以艺术品的姿态被认可”。因此其,将“门”作为人、事、物以及空间的纽带,在马郢“进出”的动态背景下,试图实现此时此地此门、独一的、“灵光”的存在。

敲吧!门终究会开的。

郢中平原指的是哪_郢中歌_郢中

郢中_郢中平原指的是哪_郢中歌

郢中平原指的是哪_郢中_郢中歌

刘跃

迷·寻

最初我对乡村影像田野调查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对我来说是一件既迷茫又像谜一样的事情。我抱着好奇心从对马郢村的陌生慢慢地产生了一种对乡村生活的眷恋。

第一阶段两天时间我在被定主题和拍摄对象方面不断地困扰着,可以说是一个反复推倒重来的过程。第二阶段带着这种困扰和担忧,再次来到马郢村进行集中创作。在陈强和陈宇飞两位导师的鼓励和引导下,把我内在的能量给彻底激发出来了,让我有了一次足够自由的创作空间。

下面我就介绍一下我的创作方法以及创作灵感的产生,作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迷.寻》系列,我的创作方法是先去观察,暂时忘掉主题,然后通过在乡村在地性观察到的环境中找寻了一些突破口。抱着好奇心像个猎手一样不断地在乡村中游走,通过以往视觉经验在地性观察,主动介入艺术观念和尝试性的行为表达方式,时刻保持着敏锐的警觉,从平凡细微的景象中一一分解出来,快速找到了与内心相符的景象,把正在发生、灵光一现的东西记录下来。之所以把题目定为《迷.寻》,是因为这一系列照片是在迷茫中不断寻找出来的,对马郢村环境好奇的心又像谜一样的神秘……

郢中歌_郢中平原指的是哪_郢中

郢中歌_郢中_郢中平原指的是哪

刘跃

在别处

第二部分是《在别处》系列,乡村作为城市后方的特殊区域,有着城市没有的那种得天独厚的安逸,在马郢村生活的这几天,仿佛从城市的车水马龙的节奏中一下子融进了乡村的气息中,我感觉我的内心与马郢村产生了一丝丝的情感,在我的心里慢慢地迸发出来了,在城市中为了生活每天奔波,而马郢村让我找到了一种自由的安逸,我想把这种矛盾的内心和渴望自由的情感安放到自己的影像作品里。当在慢慢熟知的环境里带入自己的情感时,那种图像感就会在脑海里不断浮现,我把自己比作一个气球,在马郢村驻留了几天,在这里能把无处安放的情绪随意地安放起来,从侧面也反应出马郢村作为安徽特色旅游村,有着包容开放的理念,也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农村发展的一个缩影,同时也看到了城市化进程发展的脉络,在城市快速生活的节奏中,乡村也成为城市驻留的一个避风港,在现实的理想主义中找到了一个生活的港湾,乡村是城市人们向往生活的别处。

从迷茫和好奇的寻找过程中,让我在马郢村最终找到了一丝安逸,我想到了工作坊快要结束时,离开马郢村的最后一个下午,我站在第一天刚来到马郢村的旅客接待中心广场上停留很久,脑子一直在浮现一个画面,我想把我刚来到马郢村看到的第一感受记录下来,就是马郢村新建的房屋,我对旅客中心广场的花园池很感兴趣,我想通过马郢村现在的建筑房屋当背景,前景把自己的身体介入到中央花园池里,于是我找到了乡柬民宿的管家小石,让他协助我完成这个最后的画面,很多感受并不是我想要去拍,而是被拍摄对象让你去拍它,仿佛在不断地与你互动交流着,从《迷.寻》到《在别处》,是我通过这次乡村田野调查从陌生到熟悉的互动体验过程。

郢中歌_郢中_郢中平原指的是哪

郢中歌_郢中平原指的是哪_郢中

吴飞龙

树 —— 村

“无树不成村”农村的每一个村庄都会有一些大树。

老人们说,树会给村子带来好运。不清楚是否确实会给村子带来好运,但是树确实给村子带来便利。因为枝繁叶茂,一天的农活结束后,人们会在老树下聚集休息、或躺或坐、聊聊家长里短。。。

树是一张名片。不仅是村子的象征,也是回家的向导。“无树不成村”指路的同时,更是寄托了游子对故乡的思念。

马郢12个自然村,每个村子都有一些老树。有的是村里的老人亲手种下,有的更久远,是老人的先人种下。时事变迁,人老了,房屋换新了,老树依然矗立在那里,见证着村庄曾经的繁荣和发展。

调查期间,我详细询问了村里的老人,这些树的来历和时间,用相机记录下村子里的老树和老人,用黑白色和长卷中国画的形式来阐述老树和老人的故事。希望马郢村在发展的同时,保护好这些老树,不要让这些曾经的美丽画面消失。

郢中歌_郢中_郢中平原指的是哪

郢中_郢中歌_郢中平原指的是哪

郢中平原指的是哪_郢中_郢中歌

安安

马郢她舞

作品阐述:本作品以“戏剧的实质蕴藏于人类观察自我的过程当中…”为理论依据,以关怀马郢女性心理为出发点,指引舞者通过记忆的画面和想象做出戏剧行动——形成某种形式的舞蹈动作,在此过程中郢中,舞者会在自我深处与潜意识建立起联结,最终有望实现自我认知和自我补偿。本作品最终整理编辑出8名马郢女性的舞蹈,每一支舞都是独特的,体现着她们对生活的理解、自我的认知。

郢中_郢中歌_郢中平原指的是哪

熊施程

《缺席》

在农村的家庭中,伴随一个孩子出生,便会增添一把小板凳,而之后随着子女的出走,这种有着一对一关系的板凳便闲置在家中,与父母一起填充偌大的家庭空间。

传统家族分散成多个家庭,家庭再进一步出走为多个个体。家庭关系的多重身份便只有一种在场,而剩余的就多靠不断的返回和信息维护着。

交通让人回来越快,却也让人走的越远。信息让人交流越方便,却也可能代替了更多现实中的相见。即使信息的及时性和全方位模拟,也依然无法真正愈合离开的裂痕,被留下的人不得不面对:板凳依然在那里,无人坐下。

每个人身边都有很多空缺的椅子,如同一条拉链,一块拼图,凑在一起,成了关系。可能需要承认的是:我们能每个人能参与的凑桌子多了,但因此有的桌子也会有人缺席。

郢中_郢中歌_郢中平原指的是哪

郢中平原指的是哪_郢中_郢中歌

熊施程

《感》

路边花丛中掩藏了一些不起眼的花株,它们被踩压、折断,看似被改变命运的走向,却又硬生生地扭曲自己的身躯,向阳而生。

而路上有这么一群人, 他们也隐没在人群中,因为一些先天或后天的生理障碍,被排除在由多数健全人构建的社会主体之外。他们却靠向上的生命本能,绽放出更丰盈的自我。

在有阳光泄露的地方,就有沿着地面的生长。

郢中平原指的是哪_郢中歌_郢中

郢中歌_郢中_郢中平原指的是哪

金政

蜕变(麦田守望者)

对于马郢,当我第一次来到这,看到我喜欢的田野和麦子,仿佛有一种重新再去回忆台湾摄影教父阮义忠老师的书《人与土地》,会想到书中的那些图片和片段,有一种回归大自然的感觉。

我的实践项目,更多的是关注马郢自然环境及生态环境对马郢计划的转变,想用自然与非自然的结合,通过影像和装置来阐述一下我对于马郢现状的观察以及表达。看似自然与非自然是冲突的矛盾的,但是其实这个一个循环体 通过不同角度剖析和衍生,通过我的表达,来描述我想表达的马郢。

- 信封封筒,再普通不过的东西,它对于我来说是一种特别的存在,感觉就像是一种记忆或者故乡的想念,可能每个人对它都有不同的认识吧,也许是一种乡愁也许是一种痕迹,我借助这个元素,想与大自然有个对话,在麦田里,像是守望者,金黄的麦穗与土黄色的封筒在一起,不是一张很唯美的画作么郢中,自然与非自然物的结合,也想隐喻马郢的自然之美和和谐之美。马郢计划对马郢产生了巨大的化学效应,也是长久的,但不一定是永久的,但我希望对于这里的环境和大自然是一个永久的良性作用。等到很久以后再回头看,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

郢中歌_郢中_郢中平原指的是哪

郢中_郢中平原指的是哪_郢中歌

郢中_郢中歌_郢中平原指的是哪

陈宇飞

我与马郢

2020年9月和10月我以艺术家和学术观察的双重身份参加了由陈强老师发起和主持的“马郢乡村影像调查”工作坊,当我用行动中的身体介入到乡村场域里,现场的能量所给你的激发,是自己平时在工作室里创作感受不到的。

在这里,所有的思考都与身体有关,在行走中去发现物料,身体与物料产生别样(非实用目的)的关联,放置在具体的乡村处境中,用行为图片的方式记录了我的个人艺术实践。

我的同事郭浩原老师帮助我实施了作品的摄影部分。

与此同时,我也在马郢延展了我的个人艺术项目《恍如抵达》的光效部分。并以在地为灵感来源设计了两个公共艺术方案《生生不息》和《天镜》(未实施)。

郢中歌_郢中_郢中平原指的是哪

郢中_郢中歌_郢中平原指的是哪

郢中歌_郢中平原指的是哪_郢中

温馨提示

本次展览不设开幕式,请观展嘉宾佩戴口罩、出示安康码并配合工作人员测温,观展时请保持一米以上距离。

点击地图即可导航到情圆农场


限时特惠:
本站持续每日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课程,一年会员仅需要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长微信:Jiucxh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