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掌握字词
【识记重点】
13交卸(xiè) 奔(bēn)丧(sāng) 狼(láng)藉(jí) 簌(sù)簌(sù) 典(diǎn)质(zhì) 赋(fù)闲(xián) 颓(tuí)唐(táng) 琐(suǒ)屑(xiè) 差(chāi)使 亏(kuī)空(kōng ) 勾(gōu)留(liú) 拣(jiǎn) 搀(chān)
14无边无垠(yín) 坦荡如砥(dǐ) 恹恹欲睡(yān yān) 虬枝(qiú) 婆娑(suō) 秀颀(qí) 倔强(jiàng)
15遏(è)制飓(jù)风濒(bīn)临俯瞰(kàn) 臼齿(jiù) 洗涤(dí) 蔓延(màn) 凋谢(diāo)
16青头菌(jùn)鲜腴(yú)篱笆(lí )鸡 (zōng)黄焖鸡(mēn) 扳尖(bān) 炽红(chì) 缅桂(miǎn) 绿釉(yòu) 密匝匝(zā)
【牛刀小试】
1. 选出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折磨(zhé) 折本(zhé) 折腾(zhē)
B.参天(cān) 参差(chēn) 参考(cān)
C.纵横(héng) 横行(héng) 蛮横(hèng)
D.倔强(jiàng) 强壮(qián) 强迫(qiǎng)
2. 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及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 鲜腴 (yú) 密匝匝(zā) 八卦 篱笆
B. 绿釉(yóu) 乍一看 (zhà) 幕年 吆唤
C. 炽红(chì)择净 (zé) 苔痕 避邪
D. 缅甸( diàn) 花骨朵 (gū) 碟子 黄闷鸡
3. 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妙手偶得 紧紧靠拢 倔强挺立
B. 不折不挠 屈曲盘旋 旁逸斜出
C. 纵横绝荡 直挺秀欣 坦荡如砥
D. 潜滋暗长 恹恹欲睡 力争上游
4.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1)雨季则有青头菌、牛肝菌,味极(鲜腴 鲜活)。
(2)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 (柔软 柔和)了。
(3)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 (旺盛 旺季)。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2016年国家机器人发展论坛”在重庆举行,其中的“智能机器人”板块,涵盖服务机器人、制造机器 人、运动机器人等许多大量内容。
B.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市农村人口大幅减少,与十年前相比,几乎减少了一倍。
C.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致力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自开播以来深受观众喜爱的原因是其新颖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造成的。
D. 近年来,许多学校开展的“大课间”活动,既让学生锻炼了身体,又让校园充满了活力。
6.下列句中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约莫离敌人住的村庄有三、四里远的光景,我们在一座小坟园里停下了。
B. “喂,你撒谎,”我小声叫道,“我听见你的心跳啦!”
C. 队长和善地告诉他说:“现在打仗不同往年一样。现在——边是咱们中国军队,一边是日本鬼子。你懂吗!‘差半车麦秸’?”
D. “给小狗子做尿布了。”他仿佛毫不在意地答道。
7.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悲哀衰弱 妥帖 诸多 B.惨淡踪迹 栅栏 钩留
C .晶萤交御 奔丧 狼藉 D.亏空赋闲 谋事 踌躇
8.选出加粗字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 )
A .变卖典质(抵押)妥贴(恰当,合适)
B .颓唐(失败的样子) 不能自已(控制,抑制住)
C .琐屑(细小而繁多)家中光景(时光)
D .举箸提笔(筷子)触目伤怀(心)
二.文学常识
13《背影》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他一生之中共著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26种,约二百多万字。《背影》是他的散文代表作之一,他的文章大都收在《朱自清全集》里。
14《白杨礼赞》选自《茅盾全集》。茅盾,现代作家,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小说《蚀》三部曲,《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
15《永久的生命》选自《严文井选集》
《我为什么而活着》选自《罗素自传》。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在1950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的写作。
16《昆明的雨》选自《汪曾祺全集》。汪曾祺,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三.主题思想与艺术特色
《背影》
(一)主旨:描述了在家庭遭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远行儿子的经过。通过朴素真切的语言,表现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和儿子对父亲的感念之情。
(二)文章特色1、 新奇独特的角度;2、 入微的细节描写;3、 简练、平实的语言。
《白杨礼赞》
(一)主旨: 本文运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触目伤怀的意思,借白杨树的不平凡形象,赞美在中国中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北方军民,歌颂他们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之情。
(二)写作特点:
1. 运用象征,托物抒情。
2. 文章结构主线分明,散拢结合。
文章以“礼赞”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首尾呼应,情感聚焦,中心突出,使本体(北方农民)和象征体(白杨树)都形象鲜明,令人感奋。全篇脉络清晰,一线串珠,层层推进。
3.巧妙运用对比和烘托手法。
4. 语言凝练优美,富于变化。尤其是谴词用字更注意形象贴切。如用“无边无垠”写高原的“大”;用“坦荡如砥”写高原的“平”;用“黄绿错综”写高原的“色”;用“伟岸”“挺拔”“参天耸立”写白杨树的高大等等。
《永久的生命》
1.条理清晰,层层深入。
作者从时间过去永不再回来谈起,谈到个体的生命容易逝去,人力不可挽回,让人无奈;接着写种族的生命是神奇的,伟大的,充满活力的,“随处显示它的快乐和威势”,层层铺垫,层层蓄势,水到渠成地抒发对生命的赞美之情。将对生命的礼赞之情抒发到极致,凸显文章主旨。
2.欲扬先抑,凸显主旨。
《昆明的雨》
(一)主旨 这篇散文以“昆明的雨”为线索,叙写了昆明的雨的特点,回忆了与雨有关的人、事、物,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之情及对往昔生活的深切怀念。
(二)写作特色
1.语言平淡朴实,如话家常。
2.以小见大。
文章选取昆明雨季特有的物,如仙人掌、各类菌子、杨梅、缅桂花等物,用这些平常之物寄托作者对昆明的爱,对生活的爱。
三.内容回顾
《背影》
(一)仔细阅读全文,看看作者几次写到背影,想一想每次都表现了怎样的感情.
开头 难忘背影——深沉、浓厚的感情笼罩全文。
车站买橘 描绘背影 ——父亲爱儿至深,表现了父亲 对儿子的挚爱、关怀之情。
父子告别 惜别背影——依恋、伤感,催人泪下,表现了儿子 对父亲的依恋之情。
结尾读信 再忆背影——呼应开头,表现了儿子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二)重点:第二次背影
穿戴:黑、深青——家境不好,心情忧伤(黑色给人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体态:肥胖
年龄:老年
走路的姿势:蹒跚——年纪较大,腿脚不便,(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爬月台动作:探攀缩倾——行动不便,步履艰难(动作描写,“探”,体胖动作不灵便,下铁道小心翼翼;“攀”,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的吃力;“缩”,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倾”,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
心态:心里很轻松似的(攀爬月台买桔其实根本不轻松,此时的轻松也只是因为怕儿子难过装给儿子看的,更是因为为儿子买好桔子,不必担心儿子路上口渴,尽到了作父亲的责任后的欣慰和满足。)
(三)全文四次写流泪,请分别说明原因
(1)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睹家境,想父母——悲哀的泪)
(2)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望父买橘——感激的泪)
(3)等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又来了。(父子离别——依恋的泪)
(4)我读到此处,……唉!我不知何时能与他相见!(再现背影——思念的泪)
《白杨礼赞》
1. 文章的标题为“白杨礼赞”,细读全文,看看全文有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对“白杨”进行“礼赞”的。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 作者为什么要多次反复赞美白杨树呢?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3. 白杨树外形的总特征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具体描写来突出白杨树的总特征的?
明确:作者描绘白杨树的总特征是:力争上游,倔强挺立。
作者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来刻画白杨树的外形的。
4.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反映在哪些语句中?又是如何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5. 明确:作者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将白杨树和其他树种进行对比。指出白杨树不是“树中的好女子”,却是“树中的伟丈夫”。作者列举了七个褒义词热情地赞扬了白杨树的品格、气质:“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实际上这正是抗日军民的品格和精神的艺术写照。这种把“树”和“人”紧密联系起来,由此及彼,就是借物咏人的写法。
第7段,完成了由树到人的转化,第8段则直接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两个相似的地方突出来,此外又用两个“象征”,画龙点睛地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永久的生命》
1.第一段末尾写道:“我们都非常可怜!”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过去了的日子永不再回来,你的力量是那样的小,对于生命上的事你丝毫不能做主。
2.怎样理解“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
作者在第二段中以“小草”“小牛犊”为喻,阐释了“生命自身的神奇”。小草卑微而柔弱,然而“春风吹又生”,永不休止的繁殖着,蔓延着,随处显示它的快乐和威势。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
3.如何理解“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
“凋谢”的是一个个个体,一朵朵花朵。“永存”的是生命永不休止的繁殖着,蔓延着,随处显示它的快乐和威势。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永远充满生机。
《我为什么而活着》
1.说说文章的结构特点。
第一部分(第1段):总说。开篇点题,用凝练的语言概括了自己一生的三大追求: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第二部分(第2~4段):分说。
第一层(第2段):解说渴望爱情的原因。
第二层(第3段):解说渴求什么样的知识。
第三层(第4段):具体解说对人类苦难的同情。
第三部分(第5段):总结,这样的人生,作者觉得活着值得。表达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2.问题探究
(1)概括说出作者渴望爱情的原因。
作者说,追求爱情,有三方面的原因:①爱情可以带来狂喜;②爱情可以摆脱孤独;③爱的结合可以使人看到梦想的天堂的缩影。总之,爱情使人生活得更加美好;追求爱情,则是追求人生的境界。在这里,作者把爱情描写得极其美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2)作者寻求知识体现在对哪些领域的追求?
这里写了追求知识的三个方面:①了解人类心灵;②了解星星为什么发光;③理解毕达哥拉斯的力量。这三方面实际上包含了人类知识的几个重要方面:人、自然、社会。他追求知识,生命不息,写作不辍,一生留下七十多部著作和无数文章,他把自己所有的智慧和力量都献给了人类。
(3)指出作者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内涵。
作者同情那些遭受苦难的人们:饥饿中的孩子、被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和孤苦无依的老人。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但作者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他对苦难的拯救往往失败,这就使人更加痛苦。
(4)最后一段,作者说:“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我活着值得”。
罗素觉得他的人生追求是正确而崇高的,回顾一生,问心无愧,并且不无欣慰。可以说,这篇文章,是罗素生活的宣言书,其实也是古今中外许多伟大人物生活的共同准则,它具有普遍意义,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课文中,作者用凝练含蓄的语言叙写了自己一生的纯洁而无比强烈的人生追求,表达了作者博大宽广的胸怀和乐观积极的态度。激励我们有所追求,奋发向上。
3.说说对下列句子的理解。
(1)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这三种感情对作者人生强有力的影响。而“苦海”“绝望”则表明这三种感情给他带来快乐的同时也带来不安和痛苦。面对追求过程中遇到的挫折,他只能为自己的渺小感到无奈和绝望。
这句话,作者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形象的比喻中,使语言含蓄生动,充满激情,富于理性色彩。
(2)其次是因为爱情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形象而充满诗意的语言,描述了人孤寂中的情感体验。“冰冷死寂”“深不可测”揭示了孤寂的恐怖可怕。然而,作者越是描述孤寂的可怕,越是反衬出爱情的可贵美好,从而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热切追求。
(3)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向云霄,但是同情总把我带回尘世。
这句话点明了爱情、知识与同情的内在联系。作者用含蓄而充满理性的语言揭示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追求爱情、知识的真正动力。这体现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
4.说说作者一生为什么而活着? 渴望爱情,追求知识,同情苦难。
《昆明的雨》
1.文章围绕“昆明的雨”写了哪些内容?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我”给宁坤的画及题字,引出昆明的雨。
第二部分(第2~11自然段):回忆昆明的雨及与雨有关的人和事,表达对往事的怀念。
第一层(第2自然段):用“我想念昆明的雨”独句为段,奠定全文的情感基调。
第二层(第3~5自然段):叙写昆明的雨的特点:雨季长;不使人厌烦,不使人气闷;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是浓绿的。
第三层(第6~10自然段):写昆明雨季特有的人、事、物,透露作者对往昔生活的怀念。
第四层(第11自然段):以“我想念昆明的雨”收束全文,呼应前文。
2.通过分析“我想念昆明的雨”
,挖掘文章的深意。
作者想念的不仅仅是“雨”,还有物,景,人,事,想念的是昆明的民风,人情和当年在哪里的生活,想念那段动乱年代里少有的宁静,恬然。
3.这些与雨有关系吗?任选其中的一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都与雨有联系。示例:杨梅是雨季的一种果子。在雨的滋润下,杨梅是那样的又黑 又红,在雨季的氛围中,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子的声音是那样的柔和。
4.请用几个词描绘一番你对昆明雨的感觉。
丰满、饱和、旺盛、柔软……
四.阅读训练
(一)《背影》阅读理解
1.联系全文看,多次写到父亲的背影,其主要目的是( )
A.表达对父亲的深挚的怀念。 B.表达了对父亲非凡经历的赞叹。
C.表达了对父亲自暴自弃的惋惜。 D.表达了对父亲碌碌无为的感慨。
2.写送子上车时,父亲对儿子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这话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心情是( )
A.怕儿子力气小不堪重负,便由自己外出张罗,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理
解。
B.怕给儿子添麻烦,便由自己去买橘子,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怀。
C.怕儿子年轻气盛惹是非,便由自己包下活计,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担心。
怕儿子无知受骗,便由自己包下活计,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爱护。
3.“我赶紧拭干了泪”的原因是( )
A怕父亲因“我”流泪而伤心。 B.为自己这么大还流泪而羞愧。
C.怕父亲说“我”不坚强。 D.怕别人笑“我”幼稚。
4.对父亲买橘回来后“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一句分析正确的是
A.儿子有橘子吃了,路途上不怕渴了。
B .即将送走儿子,可去忙自己的事了。
C .越是尽到了做父亲的责任,心里越感到踏实满足。
D .过铁道买橘太累了,买回来可以歇一歇了。
5.《背影》一文将“勾留南京”一事一笔带过,原因是( )
A.南京并不好玩,所以不必多写。
B .南京是路过,不是目的地。
C .与文章主旨关系不大,应该略写。
D .当时他们心情不好,没有去玩。
6.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①本文写父子相爱相怜的感情,真挚动人。但这种感情中渗透着淡淡的哀愁。( )
②本文共有四次写“背影”,首尾两次详写,中间略写。( )
③本文以“背影”为题的原因在于将父亲老境的颓唐、心情的忧郁、父爱的真挚都浓缩在“背影”这一特殊的外貌上,留给读者自由想像的天地( )
④本文表面上是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实则是以“背影”为主线贯穿全文。
(二)《白杨礼赞》阅读理解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1. 这一段开头写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有什么作用?
2.“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中的逗号改为顿号好不好?为什么?
3.这段话用了多种修辞手法,选出分析正确的一种 ( )
A、设问 反问 排比 拟人
B、反问 排比 比喻 拟人
C.比喻 拟人 夸张 设问
D.排比 夸张 设问 顶针
4.这段话指出了白杨树的许多象征意义,其中最主要的一种是 ( )
A、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B.象征了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C.象征了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D、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5.在这一段中,作者由想到,再想到。
6. 对下面是对课文的品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点题,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B.本文赞树的目的是为了赞人。
C. 作者一唱三叹,反复歌咏白杨树的“不平凡”。这“不平凡”是作者抒发赞美之情的基础触目伤怀的意思,也是用来结构文章的线索。
D. 作者先写白杨树“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而后指出但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采用的是先扬后抑的写法。
7.对“力争上游”的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
A.写白杨树形神一致。 B.写白杨树的内在品质。
C.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 D.写白杨树的内在精神的外化。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人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那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1.文段中第一句与后四句的关系是____ __ 。
2.文段后四句是写白杨树的 ,它们的结构关系是 。
3.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____ _。
4.如果把“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改为“这是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表达效果好不好?为什么?
(三)《散文两篇》阅读理解
我所以追求爱情,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爱情有时给我带来狂喜,这种狂喜竟如 此有力,以致使我常常会为了几小时爱的喜悦,而宁愿牺牲生命中其他一切。 其次,爱情可以孤寂——身历那种可怕孤寂的人的战栗意识,有时会由世界 的边缘冷酷无生命的无底深渊。最后,在爱的结合中,我看到了古今圣贤以 及诗人们所梦想的天堂的缩影,这正是我所追寻的人生境界。虽然它对一般的人类生活 也许太美好了,但正是我爱情所得到的最终发现。
1.依次填入空格中的词,正确的一项是( )
A.体验 脱离 观察 经过 B.体会 脱离 体察 经过
C.体验 摆脱 体察 透过 D.体验 摆脱 观察 透过
2.下面认识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是因果倒装句,强调的是“原因”
B.“如此有力”说的是为了获得爱情宁可牺牲一切。
C.“孤寂”指的是对生命消亡的感受。
D.“天堂的缩影”、“人生境界”、“最终发现”是同一个意思。
(四)《昆明的雨》阅读理解
19、题目为“昆明的雨”,文章开篇为什么要描述给宁坤的画呢?(4分)
20、分析下列两个句子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4分)
(1)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板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中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2分)
(2)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2分)
21、第3段和第12段,作者都只有一句“我想念昆明的雨”,分析这两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22、《昆明的雨》能对读者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就在于作者对“凡人小事”的审视,用“以小见大”的视角,折射出了一位老人浓烈如火的情怀。结合文本,试分析文中是始何“以小见大”的。(6分)
参考答案:
19.答案:①所画的是昆明雨季特有的现象与产物,突出昆明多雨的特点:②为下文做铺垫,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的描述,③吸引读者,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答任两点即得全分)
20.(1)答案:运用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细节描写)。(1分)用卖花女孩的娇美情态衬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抒发作者对昆明的怀念、喜爱之情。 (1分)(2)答案: “爬”“遮”等动词,把木香拟人化,(1分)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木香的茂盛,表达作者喜爱、赞叹之情。(1分)
21.答案:③段内容:点明了文章中心,表达了笼罩全文的作者对昆明雨季的深切怀念的感情。(1分)结构:这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承接上文的画面介绍。引起下文“我想念昆明的雨”的缘由的抒写。(1分)(12)段内容:深化主题,表达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想念之情,(1分)结构:照应第三段内容,收末全文,使结构显得完整。(1分)
22.答案:要点参考:作者对昆明的爱是深沉的,寄托感情的载体越小,越显得爱得醇厚。仙人掌,青头菌、牛肝菌等各类菌子,杨梅,缅桂花等,【3分)作为承载感情的载体,都具有非凡的意义,它们共同昭示了汪老散文的“凡人小事”之美,共同彰显着汪老对昆明、对生活的热爱。生活的美存在于身边的一草一木中,作者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捕捉到了它们,然后携来入文,遂成美文。(3分)
限时特惠:本站持续每日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课程,一年会员仅需要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长微信:Jiucx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