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

4.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A.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B.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C.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D.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可以兴,可以观 兴:激发人的感情

B.敏于事而慎于言 敏:敏捷

C.文胜质则史 史:虚饰,浮夸

D.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喻:知晓,明白

6.下列对“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一句的意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这句话可译为“从近处来说可以侍奉父母,从长远来说可以辅佐君王”。

B.这句话强调了“诗”的教化作用和文化地位。

C.这句话充分说明孔子对“诗”的重视。

D.“事君”就是做官,是古代教育的最高理想。

7.下列对课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子认为,“仁”应该是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目标,而且责任重大,应为此奋斗终生。

B.“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可见孔子的义利观,从个人道德着眼,主张个人在面临选择之时,应舍利取义。这里的“利”,主要是私利。

C.“克已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从这个层面来说,“礼”是“仁”的内化和自觉。

D.孔子认为学《诗经》好处很多,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答案】4.C 5.B 6.D 7.C

8.(1)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文采和质朴兼备、匹配适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2)聪明的人不会感到迷惑,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没有畏惧。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子”为“曰”的主语,即“孔子说”的意思,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

“克己”与“复礼”为并列结构,二者是“天下归仁焉”的前提,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D。

本句意思是: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抑制自己,使言语和行动都走到礼上来,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

故选C。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敏:敏捷”错误。句意:办事勤勉,说话谨慎。“敏”,勤勉。

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的意思是:近可以事奉父母,远可以事奉君主。

D.对“事君”的理解有误。这里的“事君”与“事父”强调的是在家则孝,在外则忠,忠孝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是其他一切品德的基础,而学习《诗经》就是培养人们这种品德的最佳方法,而非阐述“古代教育的最高理想”。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礼’是‘仁’的内化和自觉”理解错误。从这个层面来说,应该“仁”是“礼”的内化和自觉。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质”,质朴;“文”,文采;“野”,粗野鄙俗;“史”,虚饰、浮夸;“彬”,文质兼备的样子。

(2)“知者”,聪明的人;“不惑”,不会感到迷惑;“仁者”,仁德的人;“不惧”,没有畏惧。

参考译文:

孔子说:“君子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学而》)

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里仁》)

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

(《雍也》)

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弘大刚毅,因为他肩负的任务重大而路程遥远。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任务,难道不是重大吗?到死方才停止下来,难道不是遥远吗?”

(《泰伯》)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抑制自己,使言语和行动都走到礼上来,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

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具体途径。”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言,不合礼的事不做。”

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颜渊》)

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诗呢?诗可以激发心志,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培养群体观念,可以学得讽刺方法。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阳货》)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大学之道

《礼记》

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②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9.填上第①段空格句,《礼记》中的《大学》属于家学派代表作之一。

10.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一项( )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止:终止

B.致知在格物 格:探究

C.国治而后天下平 治:太平

D.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壹是:一律,一概

11.第②段从句式或修辞的角度赏析其表达效果。

12.概述本文所表达的观点,并谈谈对你的启发。

【答案】9.知止而后有定 儒

10.A

11.整散结合的句式,句式错落有致,读来有节奏感,音韵美。充分论述了大学之道之“明明德”的八大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内修到外治的阶段,互相关联,是为实现上文的“三纲”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具体步骤,也即治国之理。

修辞:排比和顶真。从“天下”“国”“家”到“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由社会治理到个人修养,环环相扣,引人入胜,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外治到内修的阶段,互相关联,逻辑严密虑组词,说理有气势,充分论证了治国之理。 12.《大学之道》的观点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和“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和“以修身为本”。(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表达)

对我们的启发:治国平天下是我们的向往和大志,但是先从自身修身开始,强调修身的重要性。比如多读经典,从正心诚意做好每一件小事做起。(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第①空结合原文“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可知应是“知止而后有定”;

第②空,《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可见《礼记》中的《大学》属于“儒”家学派代表作之一。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止:终止”错。止:达到。句意: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故选A。

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语言的能力。

先看句式。这段文字有很多整句,如“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采用“欲……,先……”的句式,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增强了语势;整句还有“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采用“……而后……”的句式表达,句子整饬,音韵和谐;再夹以散句,如“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样整散结合,错落有致,增强了语言的美感。

再看修辞。“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欲……,先……”构成排比;“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既是排比又是收尾相接构成顶真,从“天下”“国”“家”到“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层次分明,阐述了“八目”的具体内容——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 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 生进修阶梯。

就这里的阶梯本身而言,实际上包括“内修”和“外治”两 大方面:前面四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后面 三纲“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间的“修身”一 环,则是连结“内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 “内修”项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它与后面的“外治”项 目连在一起,是“兼善天下”。这样由社会治理到个人修养,环环相扣,引人入胜,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外治到内修的阶段,互相关联,逻辑严密,说理有气势,充分论证了治国之理。

1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作者观点及个性化解读的能力。

《大学》第一章所展示的是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 所谓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它既是《大学》的 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所谓八目,是指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 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 生进修阶梯。由此得出本文的观点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和“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和“以修身为本”。

对我们的启发:前面四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后面 三纲“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间的“修身”一 环,则是连结“内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 “内修”项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它与后面的“外治”项 目连在一起,是“兼善天下”。由此我们应当明白,治国平天下是我们的向往和大志,但是先从自身修身开始,强调修身的重要性。那么该如何“修身”呢?比如多读经典,从正心诚意做好每一件小事做起。

参考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13.下列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怵惕:恐惧。

B.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同“纳”,结交。

C.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通“徼”,求取。

D.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然:……的样子。

1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A.孟子,名轲,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B.《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为“四书”。

C.孟子说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里相近的人性就是发端仁义礼智信的“不忍人之心”。

D.《孟子·告子》记录了孟子和告子之间有关人性、道德的讨论,是孟子“性善论”思想较为完整的体现。

1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A.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B.知皆扩而充之矣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

C.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 人而不仁,如礼何

D.足以保四海 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纩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由于恻隐之心是人本身固有的,所以仁政应该是天经地义的。这就是孟子的思路。

B.孟子提出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对孔子关于“人性”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尤其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仁义礼智”,更是成了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

C.孟子指出“不忍人之心”是人生而固有的,承认“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里固有的,体现了孟子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D.孟子在认为“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的同时,并没有完全否定后天培养的作用,强调需要“扩而充之”才能发扬光大。

17.翻译句子

(1)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2)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3)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答案】13.D 14.C 15.A 16.C 17.(1)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2)(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都会产生惊骇怜悯的心情。

(3)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我伤害(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伤害君主的人。

【解析】13.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D项,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意思是“像火刚刚燃起,泉水刚刚涌出一样”。然:通“燃”燃烧。

故选D。

14.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

C项,“孟子说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错,“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是孔子说的,不是孟子说的。

故选C。

15.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A项,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两个一样;

B项,知道;通“智”;

C项,表转折,却;表假设,如果;

D项,用来;凭借。

故选A。

16.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要点的能力。

C项,“唯物主义思想”错,体现了孟子朴素的“唯心主义”思想。

故选C。

17.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本题关键词有:(1)以,用;运之掌上,状语后置句,“在手掌里运转”;不忍人,怜爱、怜悯别人。(2)乍,突然、忽然;怵惕,惊骇、恐惧;恻隐,哀痛、怜悯。(3)是,这;端,发端;贼,伤害;者也,判断句。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孟子说:“人都有不忍伤害别人的心。先王有不忍伤害别人的心,才有不忍伤害别人的政治。用不忍伤害别人的心,施行不忍伤害别人的政治,那么治理天下就会像在手掌中转动它那么容易。之所以说人都有不忍伤害别人的心,(根据在于,)假如现在有人忽然看到一个孩子要掉到井里去了,都会有惊恐同情的心情——不是想借此同孩子的父母攀交情,不是要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名声,也不是讨厌那孩子惊恐的哭叫声才这么做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的,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的,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的,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的,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开端,羞耻心是义的开端,谦让心是礼的开端,是非心是智的开端。人有这四种开端,就像他有四肢一样。有这四种开端却说自己不行,这是自己害自己;说他的君主不行,这是害他的君主。凡自身保有这四种开端的,就懂得扩大充实它们,(它们就会)像火刚刚燃起,泉水刚刚涌出一样,(不可遏止。)如果能扩充它们,就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扩充它们,那就连侍奉父母都做不到。”

三、情景默写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十二章》中虑组词,孔子认为一旦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赞许你是仁人的句子是:,

(2)在《十二章》中,,这两句最能体现孔子的道德价值观: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3)在《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实行仁德,在于自己,不在于别人的句子是:,。

【答案】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 朝闻道 夕死可矣 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时需要注意以下字词:复、焉、道、矣、己、哉。

19.《大学之道》

(1)《大学之道》体现为人处世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的句子是“,,”。

(2)“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句话经告诉我们大丈夫当扫天下,而始于扫足下,在《大学之道》表达同样道理的句子是“,”。

【答案】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止”“欲”“齐”。


限时特惠:
本站持续每日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课程,一年会员仅需要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长微信:Jiucxh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