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洪恩儿童启蒙」(ID:)

0.cn_cn0什么意思_cn0为什么等于1

最近刷到2篇视频,看完之后心里五味杂陈的。

忍不住感叹,原来同为父母,父母跟父母之间也能有这么大的差别。

先说第一条,也是最让我揪心的一条视频。

2月6日,山东一位妈妈因为对女儿的行为不满,竟然让只有6岁的女儿在零下10度的户外赤裸着上半身罚站。

要知道,过年之后北方的天气简直可以用严寒来形容,那两天的体感温度甚至达到了零下十几度左右。

但这位妈妈却仅仅因为怒气上头,就让孩子在这么冷的天气下裸着上身罚站。

而且,抛开严寒的天气不说,一个女孩子被妈妈以这种方式惩罚,内心的痛苦也可想而知。

更过分的是,据爆料人的视频示,过程当中女孩的爸爸曾试图给孩子穿上衣服,没想到直接遭到了这位妈妈的威胁,说如果敢帮女儿穿上衣服就离婚不过了。手机维修店帮手机膜,结果因为搞错了,说成了“换手机屏”。

后来妈妈跟姐姐也一起来到了店里,等了很久之后才发现手机已经被拆开要换成屏幕了。

但事情发生后,没有想象中的责骂,一家人就只是聚在一起笑着调侃妹妹搞错了。

视频是后来姐姐发到网络上的,她说:那一刻,妹妹没有像我小时候一样被吓愣了,而是转过头来对我笑笑,吐槽说‘好囧欸,搞错了’。没有人因为被打翻的牛奶哭泣,这只是件小事……”

很难想象如果第一条视频里的小女孩看到上面这一幕,心里会是什么感觉。

如果孩子在“物质重于关爱”的环境里长大,父母会反复向孩子传递同一个信号,那就是“东西比人重要”。

贴坏的手机膜、摔碎的盘子、弄丢的钥匙,就连一道做错的数学题都会让孩子胆战心惊。

而这样长大的孩子,童年可能将成为TA最不愿意回忆起的时光。

cn0什么意思_0.cn_cn0为什么等于1

0.cn_cn0为什么等于1_cn0什么意思

在这两条视频的评论区里,有不少网友被勾起童年的创伤经历。

“小时候打碎一个小碗,我妈把我的手打骨折了。这几天聊天,我问小时候碗多少钱一个,她说三块一个。三块钱,让我这辈子中指都弯着。”

“把奶奶送来的饺子塞满了冰箱,但因为门没关好冰箱里结了霜。那时候妈妈很生气的把垃圾袋里的饺子往我嘴里塞。到现在我跟她提起0.cn,我说那天晚上我们家还停水,你打完我就去睡觉了,我一点一点擦掉头发上的饺子馅儿。她说,她忘记了。”

“小时候端盘子太烫了,就把盘子掉在了地上,我爸直接让我跪着趴在地上吃完那些菜。我家是开店的,当时很多人看着我趴在地上一点一点吃完那些菜。直到有一次我又一次打翻了菜,我看了一眼我爸什么也没说,直接自己把地上的菜都吃完了。当时好多人惊讶地看着我包括我爸,我爸很没有面子说我这是在干嘛。我当时还小不理解他为什么这么说,这不是他教我的吗?”

情绪暴躁的父母,容易把孩子当成出气筒,于是批评变成了羞辱。

至于最常见的“羞辱”方式,当然莫过于“人前教子”。

知乎上有一位网友曾经分享过一个故事。他说自己的妈妈在小的时候就开始挨外公的训。而每次挨训基本都是在饭桌上,因为那会儿人齐。

有很多年,妈妈都是边吃饭边被外公训。

一直到有一天她突然发现自己开始吞咽困难,有的时候小口喝水都呛,吃药的时候也必须要弄碎,兑了水才能喝得下去。

后来妈妈的哥哥,也就是博主的舅舅发现了这件事不太对,才赶紧出面制止了外公,让他不要在吃饭的时候教训孩子。

这件事给妈妈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说一直到长大之后才发现,当初之所以会出现吞咽困难,其实是因为应激反应。

每次吃饭的时候都被骂到狗血淋头,这对小孩子来说真的是很大的阴影。

所以尽管这些年很多言论鼓吹“新一代的小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变得越来越脆弱”,但妈妈从来不相信。

因为她知道,不是现在的孩子们脆弱,是每一个年代、每一个小孩子都不应该消化这种痛苦。

cn0为什么等于1_0.cn_cn0什么意思

在亲友聚集的饭桌上批评孩子,当着所有客人的面惩罚孩子从地上捡起饭吃,在人来人往的大街上让孩子裸着上身罚站。

这种种行为明明是在贬低孩子的价值、引导他自我否定,却又美其名曰“让孩子长记性”。

信奉贬低式、羞辱式教育,却想让孩子充满善意的长大,怎么可能?

语言是一把雕刻刀,它可以把人刻成一个样子0.cn,也可以把一个人刻成另一个样子,就看我们怎么用。

也不是说我们不能够批评孩子,只是批评的方式需要一点点技巧。

当我们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如果我们骂的是事件本身,比如这道题的哪个步骤做错了,但明明孩子有能力做对,只要换一种方法就可以拿高分,那孩子就会跟着我们的关注重点,把焦点放在试卷上,而不是妈妈的骂。

相反的,如果我们骂的是孩子这个人,把问题上升到了人格上,那孩子的焦点就会一直停留在自己身上,觉得自己没有用、觉得“我笨”“我蠢”。

那如何批评孩子呢?讲一个正面案例。

有一个爸爸在网上分享了他发现自己5岁儿子偷东西的故事。

他说在儿子快5岁的时候,曾经偷偷从乐高兴趣班里拿回来一个小零件,那也是他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符合社会学意义上的偷窃行为。

知道这件事情以后,这个爸爸没有生气,也没有急着去责骂孩子,而是选择了第一时间询问孩子为什么要把乐高拿回家。

实际上,孩子也并不是故意偷窃,面对爸爸的询问,他只是天真地说:我喜欢这上面的两只小眼睛。

得知了儿子这次偷窃行为的理由之后,爸爸也很快转换视角,试着站到了孩子的立场上去想问题。

他说他知道这只是幼儿在发育过程当中的一种本能,是对自己喜欢的东西的一种占有欲,而不是蓄意的偷窃,蓄意的破坏社会规则。

而孩子之所以会做出这样的行为,也是因为爸爸妈妈在平时教给他的社会规则太少,孩子其实并不明白这种行为是在破坏社会规则。

于是爸爸没有责骂孩子,而是选择了陪孩子一起去找老师承认错误。

而选择和孩子一起去,也是为了让儿子不觉得孤单,让他知道无论有什么错误,爸爸都会陪他一起承担。

等到了教室门口,爸爸让孩子先进去给老师认错、还东西,然后再跟着走进去,在孩子面前向老师道歉。

这样做,是为了让孩子明白,他犯了错,不但他有错,父母也有错。

从那以后,孩子再也没有偷偷拿过别人的东西。

0.cn_cn0为什么等于1_cn0什么意思

养育孩子,实属不易。在这个过程中,“同样是第一次当爸当妈”的父母更是难免犯错。

忍不住批评孩子的时候,其实只要谨记3个原则,就能把握好分寸,帮助孩子在错误中更好的成长。

第一, 对事不对人。

批评孩子一定要就事论事,评价孩子的行为,而不是上升到人格。因为批评行为才能推动进步,而指责人格只会让孩子降低自尊水平。

第二, 批评孩子要注意时间场合。

公共场合千万不要批评孩子,否则只会让孩子很没有面子,沉浸在丢脸的情绪当中,反而听不到他究竟错在哪儿。另外还要谨记3个“不责场景”:公共场合不责、睡前不责、吃饭不责。给孩子尊重,孩子也会还你一份尊重。

第三, 要给孩子说话的机会。

我们每个人都怕被冤枉,更何况有的时候孩子只是好心办坏事儿,所以要允许孩子为自己辩解,只有在平等的情况下,孩子才能正视错误,也才能让孩子懂得为自己争取更多说话的机会。

教育孩子也许很难,但有些时候它其实也很简单。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而不是居高临下,给孩子多一些成长空间也给自己多一些思考时间。

毕竟教育的目的,不是加剧伤害,而是促进成长。

本文转载自洪恩儿童启蒙(ID:)——100万+宝妈宝爸根据地,1000+亲子好文。这里有落地的教育理念和实用的育儿诀窍,致力于让家长育儿更轻松,孩子成长更快乐。


限时特惠:
本站持续每日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课程,一年会员仅需要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长微信:Jiucxh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