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茶座和唱片公司合力拉开广东流行音乐的大幕
广东流行音乐的发端,以广东音乐人毕晓世牵头组建广州“紫罗兰”轻音乐队并首演为标志。
20世纪70年代,香港流行乐坛崛起并迅速影响毗邻的广东。1977年,广州“紫罗兰”轻音乐队成立,当年5月1日,在广州中山纪念堂举办的庆祝国际五一劳动节文艺晚会上,“紫罗兰”轻音乐队首次登场,让广州乃至中国内地老百姓第一次听到了“不一样”的音乐。“紫罗兰”的首次公演得到有关部门“不做张扬”的肯定之后,开始走向全国各地巡演。
(一)音乐茶座让广东流行音乐破土飙长
广东作为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发源地的最重要的标志性事件之一,是1978年广州东方宾馆音乐茶座的出现。
1978年,广州东方宾馆音乐茶座
“星级宾馆内的茶室、舞厅、咖啡厅、游泳池等游乐设施,都向社会开放”,“这是记者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没有见过的新鲜事”。1986年7月,《人民日报》报道了广州的“新鲜事”。其时,这在广州已算不上“新鲜事”了。北京、上海的老百姓还在望“洋”兴叹,广州的小青年早已在音乐茶座里“high”翻了天。大大小小70多家音乐茶座,门票从几元到20多元一张,顾客盈门。
1985年因翻唱《霍元甲》主题歌《万里长城永不倒》而走红全国、被誉为“广州的刘文正”的吕念祖,在音乐茶座唱一场的报酬是10元,一晚3场,赚30元,这是当时普通人的半个月工资。之后,“广州郑少秋”陈浩光、“广州罗文”李华勇、“广州苏芮”张燕妮,一批批翻唱歌星不断冒出,唱红南国天空,至今仍为“老广州”们津津乐道。
(二)唱片公司催生流行音乐产业
“中国唱片广州分公司”是广州成立的第一家唱片公司。但是广东作为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发源地的最重要的另一件标志性事件,是1979年太平洋影音公司的成立。“太平洋”当时的歌曲盒带销售火到怎样的程度,是现在的年轻人无法想象的,一张专辑销售过百万盒不足为奇。没有转账,没有支票,大大小小的经销商扛着一麻袋一麻袋的现金来“抢货”。
“太平洋”歌曲盒带
太平洋影音公司、广州新时代影音公司、珠影白天鹅音像出版社,加上老大哥“中唱”广州分公司,“四雄崛起”,齐头并进。随后,大大小小的民营唱片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冒头。广东成为当时中国音像出版行业的排头兵,搅动并带旺了整个中国内地的流行音乐乐坛,举起了中国内地流行音乐产业化发展的大旗。
当代广东原创流行音乐的兴起
广东流行音乐的迅猛发展出乎当时行业内外的意料。1981年12月,广东省政府成立了专门管理音乐茶座的“社会文化管理办公室”,明确规定茶座演唱曲目要以我国优秀民歌和世界名曲为主。但要落实这一规定却非易事,有人专门做了统计,发现严规之下,各茶座轻音乐队演唱的香港劲曲仍占了三分之一。有人对这个新生事物所带来的“资本主义腐朽文化对年轻人的影响”忧心忡忡。当时广州有关管理部门提出的是“排污而不排外”原则,报纸上的提法也常是“要消除‘左’的影响,要处理好艺术与商业、提倡与包容的关系”,要保有“音乐茶座在社会主义文艺百花园中的一席之地”这类的调子。在那个年代,管理者和主流媒体的这种包容与开放的态度,是非常难得的,这也正是广州这座城市最为可贵的地方。
(一)“写自己的歌!”
1982年,广州市文化局向流行音乐人发出“原创”要求,希望写“自己的歌曲”。为响应号召,12月7日,广东省歌词研究会首届年会在广州召开,时任中国音协副主席的李焕之、北京歌词研究会会长乔羽参会,全国各地院校代表及媒体记者云集,盛况空前。广东吹响原创的号角。
早在1978年,广州东方宾馆音乐茶座上就出现了中国内地第一首粤语原创流行歌曲《星湖荡舟》(吴国材曲,蔡衍棻填词;陈浩光、王莉演唱),“老广州”们至今还能随口哼唱。
真正最早唱响全国的广东原创流行歌曲,当是1982年创作的中国当代第一首旅游题材歌曲《请到天涯海角来》(郑南词、徐东蔚曲,沈小岑演唱)。1984年,《请到天涯海角来》登上央视春晚舞台,传遍全国。同年,在由《新民晚报》与中国唱片公司上海分公司联合举办的“群众最喜爱的唱片、盒带歌曲”评选中,《请到天涯海角来》与《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和《在希望的田野上》共同位列十五首优秀歌曲前三甲。
(二)原创大赛带出的“西北风”和“阿娇”
广东原创流行音乐成果的第一次集中展示,是1985年广州举办的首届“红棉杯羊城新歌新风新人大奖赛”,这也是内地第一场本土原创流行歌曲(当时叫“大众通俗歌曲”)大奖赛。一连十天的大赛,评选出广东也是全国第一批商业概念的“十大新歌”和“十大歌手”。
1987年,在广东流行音乐走过第十个年头的这一年,广东流行音乐的创作和演出开始爆发。这一年,广东歌手刘欣如在广州体育馆举行首个全国流行歌手个人演唱会。之后,汤莉、陈汝佳、李达成、林萍和陈少雄等陆续举办个人演唱会,宣告广东流行歌手具备与港台歌星抗衡的实力;这一年,让中国流行音乐乐坛刮起一股“西北风”的广东原创作品《信天游》(刘志文词,解承强曲,程琳演唱)在央视春晚演唱,一举走红,带动了以中国传统民间曲调为特征的流行歌曲创作潮流;这一年,中国内地第一首以环保为题材的广东原创流行歌曲《丹顶鹤的故事》(又名《一个真实的故事》,陈哲词,解承强曲、朱哲琴演唱),在全国一个宣传“环保”的晚会上唱响;这一年,广州新“三剑客”解承强、毕晓世和张全复一起组建中国第一个流行音乐创作组合“新空气”乐队;这一年,广东电台文艺部创办了中国内地第一个原创流行歌曲排行榜—— “健牌”广东创作歌曲大赛,被誉为“中国第一榜”。
“阿娇摇着船,唱着那古老的歌谣…”1989年,应中央电视台音乐电视片《大地情雨》制作组之邀,《弯弯的月亮》(李海鹰词曲,刘欢演唱)诞生。“阿娇”走进千万家。
1989年,珠江经济台也以歌曲排行榜形式,推出原创粤语歌曲为主的节目“音乐冲击波”(后更名“岭南新歌榜”)。大量广东原创歌曲和大批流行歌手都是通过这两大排行榜,从广州走向全国。广东电视台推出娱乐综艺节目《万紫千红》和《共度好时光》,众多歌手轮番在荧屏上亮相广东彩铃网,而更多的广东原创流行歌曲也得以乘势席卷全国。
广东流行音乐的“黄金时代”
20世纪90年代初,广东流行音乐从原创到演出、从包装到推广的产业化发展达到顶峰,广东流行音乐迎来盛极一时的“黄金时代”,中国内地流行音乐,北“京”南“广”,“双雄”鼎立。
(一)从“我很想说”到“我不想说”
“我不想说,我很亲切;我不想说,我很纯洁......《我不想说》本来是叫《我很想说》,我觉得‘很’不如‘不’更符合打工人特点,就改成了‘不想说’。这首歌原本也不是特意给《外来妹》写的,而是之前就创作的一首歌,原唱是男声。”这是曲作者李海鹰后来说出的故事。1990年,“广东省通俗歌曲研究会”成立当年,由广州电视台拍摄的10集电视连续剧《外来妹》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插曲《我不想说》(陈小奇词,李海鹰曲,杨钰莹演唱)迅速流传,成为最早反映打工题材流行歌曲的引领作品之一。
(二)中国流行乐坛的第一对“金童玉女”
广东率先在全国引进歌手签约制度,“中唱(广州)”“太平洋”“新时代”和“白天鹅”,广东这四大唱片公司旗下各自都拥有一批重量级歌手。广东,形成了乐坛制造、公司运作、媒体推送的产业链,尽管在现在看来这条产业链并不完善,但正是这种各方联动的合作,大大推动了广东流行音乐的发展。当时,新时代影音将大红的毛宁和杨钰莹进行组合包装,打造出中国流行乐坛第一对“金童玉女”。
1992年,毛宁专辑《请让我的情感留在你身边》,销量近百万;杨钰莹的专辑《风含情水含笑》突破百万张销量,创下当年内地歌手专辑销量纪录。
1993年,杨钰莹专辑《月亮船》,在当年南方音像订货会的订购量位居第一,销量再次过百万;林依轮的第一张专辑《爱情鸟》飞遍全国;李春波包办词曲唱《小芳》风靡一时。
(三)中国流行乐坛的“黄埔军校”
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广州曾拥有过刘欣茹、吕念祖、张燕妮、李达成、汤莉、王建业、蔡其平、陈少雄、麦子杰、唐彪/安李、王斯、陈汝佳、廖百威、古璇、朱哲琴等一大批使早期广东流行音乐很有名气的本土歌星,那么,进入90年代,在广东流行乐坛“明星包装”机制下红透半边天的一大批外来歌手:杨钰莹、毛宁、张咪、林萍、陈明、光头李进、李春波、甘萍、火风、张萌萌、王磊、林依轮、高林生……可谓星光熠熠,将广东流行乐坛推向巅峰!广东“造星工程”和“签约制度”全面铺开,成就了中国内地当代流行乐坛的第一代明星,这些明星身上,无不深深地打着“广东制造”的烙印。
张咪(左)
星光之下,是一大批流行音乐创作人:解承强、毕晓世、张全复、李海鹰、陈小奇、兰斋(马小南)、刘志文、吴颂今、韩乘光、杨湘粤、陈洁明、许建强、陈珞、梁军、李汉颖、朱德荣、李广平、毕晓笛、捞仔、浮克……这些词、曲、唱、作人才云集广州,使广州在当时被誉为中国内地流行乐坛的“黄埔军校”。
1994年,广州市委宣传部举办了全国第一个党政部门级别的流行音乐研讨会,政府予以广东流行音乐极高的评价:“流行音乐在广东的崛起,与广东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当中独领风骚是一致的。”
星光之后,涛声渐弱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北京为代表的文化中心,逐渐打开了流行音乐创作和制作的新局面,同时,港台以及海外的流行音乐也进入内地老百姓的视野。广东流行音乐在几方面流行音乐攻势猛烈的夹击以及广州乐坛自身问题的发酵等状况下,渐入低谷。
(一)北飞的雁群
北方经济的迅速发展、优异的文化投资环境,带动着多元的流行音乐飞速行进:那英成为“一姐”,尹相杰、于文华组合大火,孙楠凭借冯小刚电影主题曲迅速走红,高晓松、老狼带来校园民谣,“黑豹”“唐朝”乐队火热摇滚。
1993年央视推出第三套节目——音乐频道,开播的诸多音乐排行榜以及《中国音乐电视》节目,搭建起“上央视必火”的最高平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歌迷对演唱会能与歌手面对面的兴趣逐渐超过了买歌碟,北京举办的各种“高大上”大型演唱会,既吸引着歌迷,更吸引着歌手。
1995年前后,广东流行歌手和音乐人陆续北上,1997年前后甚至集体爆发,“雁南飞”景观换成“雁北飞”:甘苹、李春波到北京学习后留在北京;陈明、毛宁转签北京索尼;林依伦签约北京新乐……“黄金时代”的所有“雁南飞”歌星无一留下;毕晓世、张全复、李海鹰、兰斋、毕晓笛、刘克、捞仔、浮克等音乐人先后北上,李汉颖、朱德荣回到家乡……南方“沦陷”。
(二)只能“真的好想你”
1996年,尽管这一时期也出现了《真的好想你》(杨湘粤词,李汉颖曲,周冰倩演唱),以及《你那里下雪了吗》(胡新海词,吴颂今曲,周亮演唱)、《快乐老家》(浮克词曲,陈明演唱)等被广泛传唱的歌曲,但已难以挽回走入低谷的局面。
相伴而来的是,曾经日进斗金的四大唱片公司或连年负债,或濒临崩溃,再无能力包装新的歌手,也不再制作新歌,只能靠发行一些非原创的歌曲勉强支撑。华纳、环球、索尼、EMI等国外大唱片公司进驻中国时,也是直奔北京、上海而去。即使到现在也仅有环球和EMI在广州设立办事处,而且这是2003年之后的事了。
互联网时代迎来新契机
新千年,互联网时代来临,广东流行音乐人再一次爆发出新的潜力,开启网络音乐时代。
(一)就像老鼠爱大米
1997年到2002年,整个广东流行乐坛几乎没有任何方向,在全国的影响日渐式微。虽然在2002年间,本地歌手张敬轩一度崛起,但最终也赴香港发展广东彩铃网,后来不少模仿张敬轩路线的歌手并未能成为“张敬轩第二”,传统原创乐坛生存环境几近恶劣。
2004年,无线运营商开辟数字音乐的通道,歌曲通过手机彩铃或炫铃方式进行销售,以不受盗版影响。善于把握先机的广东流行乐坛在这一年迅速推出《老鼠爱大米》(杨臣刚词曲唱)、《丁香花》等“网络歌曲”。《老鼠爱大米》创下当时单曲月下载量600万次的最高纪录,成为中国网络歌曲的“现象级”存在。《老鼠爱大米》的网络爆炸式传播现象,开启了中国流行歌曲传播的新渠道,广东流行音乐热潮再起。之后《一万个理由》(龙军词词曲,郑源演唱)、《彩云之南》(何沐阳词曲,徐千雅演唱的)、《秋天不回来》(胡力曲、王强作词并演唱)、《你到底爱谁》(刘嘉亮词曲唱)、《不要再来伤害我》(张振宇词曲唱)等广东出品的网络歌曲传遍大街小巷,带动流行乐坛出现“网络歌手”和“网络音乐制作人”现象。
(二)打造凤凰传奇
2004年,签约广东孔雀唱片公司的“凤凰传奇”,成为国内流行民族风组合的佼佼者,陆续推出《月亮之上》《最炫民族风》等一系列“中国风”流行民歌,其中很多的歌曲成为广场舞大妈们的必选曲目,老少哼唱,风靡全国。
岭南流行音乐在新时代的传承和发展
2007年6月,为庆祝广东流行音乐走过30年历程,“世纪经典——广东流行音乐30周年庆典系列活动”在广州举行,为广东原创流行音乐作出突出贡献的音乐人、歌手、传媒人士颁奖,一批当年活跃在广州流行歌曲舞台的歌星回到广州参加演出。
作为中国内地当代流行音乐的发祥地,广东流行音乐经历了从萌芽到壮大的完整蝶变过程,它是中国大陆当代流行音乐发展的先驱,是中国大陆当代流行音乐发展的缩影。广东流行音乐甚至整个中国流行音乐(包括港台)不如当初那么火爆并不奇怪,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文化娱乐越来越多元化,但无论如何,流行音乐仍然是大众文化非常重要的内容,仍然具有广大的受众。广东流行音乐有着丰厚的基础和底蕴,也从未停止过与时俱进的步伐。
如今,广东省音乐家协会、广东省流行音乐协会,以及2017年11月在星海音乐学院设立的“流行音乐学院”(李海鹰任院长),正汇聚起新的流行音乐力量。
尾声
当代广东流行音乐是当代岭南文化在改革开放背景下催生的一种全新的音乐形态,不仅从音乐文化的角度反映着我国社会形态的变化,更反映着人们心灵的改革开放。它“优美、含蓄、精致”,易于传唱,它有着岭南文化特有的包容与开放,紧贴时代、紧贴人民大众情感需求,它是与当代科技发展及审美发展密切相关的一种面向世界、与时俱进、紧贴潮流时尚的音乐。
广东有深厚的音乐基础,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四个走在前列”的使命,必将激励广东流行音乐人在新的历史时期继往开来,努力谱写出更多更美的新的历史乐章。
限时特惠:本站持续每日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课程,一年会员仅需要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长微信:Jiucx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