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社群|莫非:
曾经有一群淡墨客……
(系列四)
莫非|文
1950年代,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大萧条快结束,有一群牛津人,每星期二会聚在「鹰与子」Eagle and Child 酒馆里,一起喝酒、抽烟、打浑、吹牛。每个星期四晚上,也会在鲁益师的办公室里,彼此朗读自己正在进行中的作品。
他们的成员有:C.S.鲁益师、华伦、J.R.R. 托尔金、Hugo Dyson、 、Dr. 、Owen (鲁氏遗稿保管人)、 (鲁氏的得意门生)。
显然墨客博客,他们聚在一起是因着热爱文学和文字语言,对不同的文学体裁也情有独衷。有的喜欢童话、神话,有的喜欢奇幻,侦探,也有的是超自然惊悚。在一起,他们带着激情讨论文学、信仰和哲学,彼此慷慨热诚地点评作品,也在灵里彼此扶持。
这一群人普遍对自己期许不高,无所谓什么文学大梦,这是为何带着谦虚,他们幽默地自称:淡墨客(),一个双关语,形容或暗示他们这群人多半都有点模糊或半成形,只沾到一点墨水,近似中国人所说的「半调子」。
他们看自己就是一群松散的知识分子。但不同于其他精英份子团体,因着信仰他们态度谦和、待人包容,在文学里的自我形象更近乎平民,而非精英。这和之后他们对文学所产生的影响,可以说不成比例。
他们之所以会写点东西,完全是出于兴趣,然后固定聚在一起分享。在分享互动的过程中,磨利了彼此的文采,让作品从不成形到成形。
这中间也挽救了《魔戒》一书,使其不至成为一本卖弄霍比特人语言的书,而转为以故事为主很好看的一本书。后来这本书成为「世纪之书」,卖了15-20亿,稳居大众文化的宝座上。其他几位如鲁益师和 的作品也很畅销和长销,都开出漂亮的作品成绩单。
且不论当代和后世的销售量和名气,在所有和「淡墨客」相关的自传或历史研究中,都从未提过哪位成员特别优秀或者是领袖,会带领每次的聚会讨论。次次都是以一个「团体」的身分被提出:淡墨客。
然而奇妙的是,虽然视自己是半调子,但他们各自发表的作品,却让整个世界惊艳。在当时大战的浩劫后,从战争废墟、工业革命、文化解体、怀疑论和传统价值崩解的氛围里,他们写出了一种充满盼望的新文体。不但改写了当代的文化史,也创作出基督教文学的黄金时代。
他们的聚会是因着共同对文学的兴趣,也因为彼此之间有着长久的情谊。更重要的是,他们有共同的目标。他们聚会的模式中有几个重点,可以供我们参考:
1.淡墨客的自我认同一开始皆非伟大作家。
这一群人是在长期聚会在一起做文学讨论后,渐渐找到自己的「作者」身分认同,然后成为「作者」的身分。
创文这几年推动「全民书写」,也是深信每个人里面都隐藏着一个作者的身分,呼之欲出。我们聚在一起,也是因为喜欢文学,热爱信仰,以及都可能看不出自己是个作家,顶多只是个文学爱好者,这方面和淡墨客很相似。
2.淡墨客固定在一个地方出现,然后频繁互动和协作,彼此在创意中激发和滋润。
3.淡墨客彼此间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在关系中彼此点评、坦诚以告,并在信仰中彼此扶持。
4.淡墨客有着共同的目标,无论是研究还是创作,都在寻找新的途径来表达旧的信仰主题,就是:犯罪与救赎、绝望与盼望、友谊与失落、命运与自由意志。
他们自许可以把信仰的根,重新种回西方的文化里。想要释放读者的想象力,用基督教信仰来重新「蛊惑」这个世界。面对大战后的失序、破碎和隔阂墨客博客,他们渴望能把美善摆回这个世界中去。
相隔六十年来看,淡墨客其实走出了一条社群的路线,是他们自己也不知道的前卫,就是一方面实现了一个很重要的现代创意学观念:集体生创意;另外,也符合近代网上社群的观念,就是透过社群的力量协作,可以创造出一段历史。
在他们的关系和聚会形式中,我看到了创文的社群模式。
虽然他们聚会的地方,是一个真实世界中的一家酒馆或一间办公室,但是跨过六十年后的今天,进入网络了,他们聚会的一些本质仍然适用。若发挥得好,仍能掀起另外一股文学的风骚。早二十年可不敢说,但现在却有很大的信心,因为这二十年来网络的崛起,完全改写了整个读写和发表出版的生态。
因为网络,过去那种垂直型由权威主导,从上而下的影响力,或者由孤独天才方能产生创作的时代,按照大陆的话来说,现在全已「翻篇」。现在是天才可以成群地来,而且是透过社群的同侪在平行中互相培养。
我们正活在一个「全民写作」、人人可以自行出版的时代。这个时代,为我们的文字提供了前无所有的发表园地,需要努力的,就是让我们的文字在网络中挥洒得稳,成为文字海洋中的一座座灯塔。如何才能做到?这就要靠创文的那句使命:在时代里携手!
神的带领常让人觉得奇妙!2008年,当我写下创文异象「传递基督教文字事奉异象,装备、牧养文字工人,创建文字事奉社群」和使命「在时代里携手,于时间里传承」时,心中想的是和两岸三地不同地域的机构或者文字同工,所谓的关键文字领导人物(Key ) ,一起携手来推动文字事奉。所以这几年我们和不同华人地域的出版联会、书坊、出版社、文字老师、作者、编辑、神学院建立联结,一起举办各类文字营、讲座和文字培训课程。
然而,2014年时神启示我,在创文异象中,要开始着重开发第三部分,也就是「创建文字事奉社群」。也是在此时,才发现「在时代里携手」的真正对象和最大意义,其实是和创文的学生一起携手在网上来推动。
有点像顺藤摸瓜,从神启示创建文字事奉社群,一步步摸索到要比照淡墨客,但走上网络。到开始思考:如何在网络上建立属灵社群。然后,赫然发现,这个时代的「携手」,其实就是差遣所有创文学生一起进入网络文化去分享故事。
故事塑造我们。我们很少因为逻辑论据而被说服改变想法,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是因为故事。Robyn , of the Myst and Riven.
远古时候,人们是围着篝火聊天说故事。发展到中国就是庙口,美国就是小酒吧、咖啡屋。到了新媒体时代,网络就成为篝火、庙口或者小酒吧。我们是围绕这电子篝火说着自己的故事。在其中,我们编织盼望、应许、挣扎和发现。
我们都在网上建造我们的天路历程,创造我们个人的生命故事。我们是一个故事社群,分享个人的故事,重新呈现信仰的古老故事,也创造新的信仰故事。创文的社群也是帮助每一位基督徒说故事者可以和一个更大的故事连结起来。
在信仰中,若说不出来故事的经验,就是活在信仰的观念里,而非道成肉身的生活。我们通过叙述来组织经验。我们是住在一个故事形式的现实中。
电子时代我们常在说故事。在博客、脸书、视频,甚至读者的回应也是用故事的形式。这些故事受我们分享的内容、呈现的形式和与谁分享来塑造。我们的故事已不受限于自己生活的范围了,很多网民在读你的故事,因此成为一个好的说故事者,是在网络时代的一个必须。
透过形象、文字和视频,我们向世人分享神在我们生命和生活中所发生的故事。这些故事不只是成功的故事,也包括出其不意的恩典和救赎的故事。
有时候也可以抽离一下,看一下整体来说你的文章、对话和回应,到底反映了你的什么故事?
我们的目标是全民草根在网上扩大叙述神的故事。首先当然你要在网络中在场,且持续地在、持续地发言,然后善用文字从各个角度呈现信仰的生活。
传福音的方式,也从过去的促销和打笔仗的护教,转为用和风细雨、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方式。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我对这句诗的理解,就是我们都要知道季节和春发的时间,随着圣灵风潜入黑夜,润物细无声。
最后,用金庸《神鵰侠女》中的黄药师对杨过说的一句话来结束:
「你我肝胆相照,纵各天涯,亦若比邻。」
- 结束 -
限时特惠:本站持续每日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课程,一年会员仅需要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长微信:Jiucx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