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曾经我在一切简历中都写,哲学爱好者,天主教徒,法律系毕业生。现在不这么写了。因为看起来很2b。现在都是写,本人吃苦耐劳,愿意学习,团队意识强云云。但其实以前的写法倒真是我这个人的写照。
我是80后,也算是知识分子家庭出生。我父亲是做政工的。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但我爷爷则因为是知识分子而被在那场浩劫中被打成牛鬼蛇神。因此家庭里的信仰是非常复杂的。我也会因此听到各种不同的声音。这种我喜欢哲学的第一个原因:从小就没有被任何一种思想禁锢,而必须自己去判断各种事情。
我父亲作为一个搞政工的琴棋书画无所不会,最好读书。世说新语里有个故事,谢安在家里从来不管孩子,他媳妇就说,孩子的教育你怎么不管呢,谢安就说,我一天到晚在孩子跟前看书就是在教育他啊。我父亲也是这样教育我的。我从小就爱读书。这也算是我爱哲学的原因吧。
我喜欢哲学还有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我的父亲在我9岁的时候去世了。在人的世界观成熟前经历最亲近去世和在那之后经历感受是完全不同的。怎么形容呢?大概只能说颠覆吧,忽然间发现世界原来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牢靠。原来还有死亡这么决绝而无任何希望的事情。后来读加缪,有一句话,我深以为然:本体有十种还是十二种这些形而上学的东西其实和我们没啥关系,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人为什么不自杀。或许,死亡对我的影响真的很大,很长一段时间我网上的昵称都是死亡。
说了这么多可能的原因,但其实真正能确凿成为我喜欢哲学的原因是:我是个2b青年但却像伪装成文艺青年。初三,我从地县搬到省会城市生活。忽然间所有的朋友都从生活中消失,所有跟同龄人交往的规则和方法都失效了。更何况我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我妈曾说过一句话,单亲家庭的孩子精神或多或少都有点问题。所有这些因素的结果就是,我不能融入人群,我在人群中显得很2b。2b其实是一种刻骨铭心的与众不同,怎么形容呢,在人群众我们会忽然看到一个人,然后给身边的人说,嘿,你瞧那个sb,或者你看到一个2b朝你走来,你赶快说,别过来,我嫌丢人那。我的2b就属于那种的。但是没有一个真正的2b是愿意承认自己是2b。怎么办呢,我只能告诉自己,我不是2b,只是和你们不同而已。于是我开始读一些大部头的哲学著作。通过这种方式来标示我的不同。以至于认识我的人都产生这样一个误解,就是哲学爱好者=2b青年。大家原谅我吧,我是无心的。
二
但是开始读哲学著作这件事却真正影响了我。各种从未想过的理论,论证,假说与我天性中的怀疑及对死亡的深深恐惧形成一股合力将我卷入爱好哲学的漩涡。从装b到不可自拔只用了半年时间。
从初三复读到高中毕业,我读了很多哲学著作,我估计那是我目前读书最多的一段时间。但是对我真正有影响的只有那些启蒙运动的作品。想来也是有原因的。首先,启蒙运动的作品本来就是要教育那些不愿意自己思考而只会听从权威的人自己运用理性。所以这些书非常易懂,逻辑清晰,论正确凿。作为一个没受过任何哲学训练的门外汉读这些是最适合的了。
怎么形容我的高考呢,不算成功,但也不算失败。分数差二本一点,家里最后帮我选择了独立院校。为什么我还恬不知齿的说不算失败呢,因为我并没有真正努力过。好比打仗,未曾交锋先行撤退,叫走,不叫败。家里把我没考上本科归咎与我一天到晚看哲学书。事实上和那没有关系,只是我懒,没好好学罢了。但是我乐于承认是因为看哲学,因为读闲书而学不好和因为懒惰而没学好相比,前者在道德上更能接受些。我妈看我沉溺与哲学忧心忡忡,最后他想了个把我拉出泥泽的办法:找了个哲学研究生跟我聊聊。这次聊天真的对我产生了很大影响。
大学里给我们教马哲的老师,第一堂课说得的一句话就是,有人学点哲学就狂的不行了,为什么呢,哲学是人类思想的珠穆朗玛峰,我现在站在珠穆朗玛峰上了。其实连门都没入呢。高中毕业的时候我就这德行。看谁都觉得不如自己。正是那次聊聊让我知道了自己连门都没入。非常遗憾的是那位深深影响过我的人,我没有留他联系方式,甚至到他的姓名。跟他见面后他先问我为什么喜欢哲学,我说了很多理由,但是我说一个他就反驳一个,而且每一个反驳都让我哑口无言,最后我说出这样一个理由:读哲学的时候,有种思维的快感。他笑了,这是个合理的原因。他问我读过哪些书,我吧喇叭啦说了一大堆,他只是笑而不语,就和吧里很多达人看某种贴笑而不语一样。然后他指着旁边操场上散布的秃顶中年人,我们导师,每天下午准时来这里散步。他研究德国古典哲学的,学校出来后自费去德国游学十五年,现在才开始写些东西。这才是学哲学的。然后他开始给我讲巴门尼德。讲了些什么我记不得了,我能记得的只是当时我一句话都说不出来。我们聊了整整一个下午,基本上都是他在说,临了他说不好意思,学哲学的都有独占话语权的毛病。那此聊天让我了解到,哲学不是肤浅的,浮躁的几个理论,几个概念,几句话,而是深沉的,厚重的。深沉厚重到可能穷尽人的一辈子只能挖透一个概念。
忽然间发现原来我喜欢的哲学不是我想的那样,作为一个业余选手,我可能读一辈子书,连门都进步去。怎么办呢,放弃还是继续?真的还纠结了一段时间。后来我终于想起我喜欢哲学唯一合理的原因:思维的快感。管它读书有没有用,我本来就是读着玩的,高兴就好,还想怎样?但是我也不能像我以前那样肤浅浮躁的乱读了,既然要玩,咱就得像样的玩。我决定在大学四年里认认真真的从古希腊读到德国古典。甚至煞有介事的给自己拟了一份书单。于是我带着雄心壮志和长长的书单进入了大学。
三
所谓独立学院就是那种私人挂正规大学的牌子办的学院,我上学的时候独立学院还没那么独立,图书馆啊什么的还用本部的资源,甚至我的毕业证,学位证都是本部的。那个时候上独立学院还是比较化来的。和我的大学同学比,我呆在图书馆里的时间还是比较多的。当我第一次站在古希腊哲学的书架前,真的是手足无措。我根本没想到关于古希腊哲学的书能把连米多的书架塞的慢慢的。于是我深深的吸了口气,然后一头扎在古希腊里,现在都没出来。
我上学那阵子qq上真有些正二八经的哲学群,里边也真有帮子人在正二八经的讨论哲学。当时有个群有一个活动,里边有个演讲活动,任何人都可以定个主题,在里边讲,将的时候其他人也不打扰,老老实实的等讲的人说完,才讨论。我也凑热闹讲过一回。我讲的题目是 巴门尼德的革命。巴门尼德在古希腊哲学里真是个nb的人。他说世界是不动的铁板一块的存在,没有什么部分,运动,产生或毁灭。这违反常识的理论却逻辑完善的让人无法反驳,逼得当时的哲学家只能去踢石头。你不是说没有运动嘛,石头怎么被踢飞了?只能用常识对抗逻辑了。我的那个演讲就是讲,自巴门尼德之后古希腊哲学家主要的任务就是解决逻辑和事实的分裂。在柏拉图对话录 巴曼尼德斯篇 里,年轻苏格拉底就表明他的任务是拯救事实,为什么呢,因为逻辑已经和事实不符了,对逻辑理论崇尚到信仰程度的柏拉图_苏格拉底不认为理论有问题了,而认为事实出问题了,他要通过对事实的跟深层次的解释来拯救事实。 那次演讲其实蛮失败的。安我最初的想法,先讲巴门尼德之前哲学家的一些共性,比如都是一元论,都认为始基或元素是质料等等,然后再说巴门尼德之后的哲学家的转变,比如都是多元论,组合论,都加入了独立的精神性的元素。接着提出问题,为什么有这样的转变呢?最后说出答案,因为巴门尼德论证了质料本身是没有运动变化的,所以任何单一的元素都无法生成复杂的世界,所以哲学家们只能放弃一元论而转向多元论,并加入非质料的元素来推动质料的运动。但最后实际讲的时候,讲到最后一部分的时候就讲不下去了。约讲越觉得自己的逻辑不够严谨。之所以要把这次演讲提出来说说,是因为在这次演讲中遇到了另一个对我学习哲学有巨大影响的人。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忽然觉得冥冥之自有天意的时候,就像被一根无形的绳索牵引着,走到一个不曾想到的境地。我之所以以巴门尼德为题演讲,是因为看了陈康先生的的《巴曼尼得斯篇》;之所以看这本书是因为他此聊天中,学哲学的研究生跟我大谈巴门尼德。就好像一位导师用巴门尼德将我牵引到另一位导师跟前。最奇妙的是整个过程中没有一个参与者意识到自己在过程中的作用。
四
我们学校图书馆借书的期限是是两个月文艺青年2b青年,《巴曼尼得斯篇》我借了两次,都没有读完。最后发了狠,逮着个五一长假,一段一段做读书笔记,几乎把整本书抄了一遍,终于把书读完了。即使如此也不敢说把这本书看懂了。陈康先生译注《巴曼尼得斯篇》,不仅是翻译介绍了一部柏拉图的哲学著作,更是通过译注表达了自己的哲学观点,其中注释约为原文的九倍。这本书除了原文艰深的理论和精辟的论证外,最吸引我的是陈康先生治学研究的方法:一切本与原文,不做跳跃式论证。在本书的序言第四部分,介绍了陈康先生如何注释:
(一)文字的校勘
(二)词句的释义
(三)历史的考证
(四)义理的研究
(1)论证步骤的分析
(2)思想源流的探究
(3)论证内容的评价
作为缺少专业训练和基础的爱好者,前三点我是无法企及的。但是第四点,义理的研究的方法,却成为我之后读书的基本步奏。
前面说到的那位在这次演讲中认识的对我产生巨大影响的人,姓夏,当时在新疆大学任教,在西南大学读的研究生。他的老师是陈康先生的学生。最初是怎么和他聊上的,我实在是记不清楚了。但是当我知道他的老师的老师是陈康先生的时候,那个激动啊。我说不然你收我为徒吧,以后我就可以吹牛,我的老师是陈康的徒孙。我特爱干这号事。我另一个不愿认我的师傅是牟宗三的第五代弟子。夏老师说,趁早别,丢人。但是我可以指导指导你。这样,你去读《斐多篇》,明天我给你讲。当时我手里有一本泰勒的《柏拉图-生平及著作》,于是我回去找到相关部分,读了几遍,晚上兴冲冲的上了QQ。夏老师在QQ上第一句话就问,我问你,苏格拉底为什么不怕死呢?我怎么回答的忘了。但是我回答完,夏老师的反应我记得很清楚。他很无奈的问:你读的是原著么?他说,读书,尤其是读哲学,不能想当然耳,我现在给你讲,手上都拿着读研时候做的笔记呢。当时不背心的那个冷汗,就一直往下流。如果地上有个缝我都能钻进去。从那之后我就学乖了,凡与人讨论正儿八经的东西,手上一定要有笔记才敢开口。现在在这里有一搭没一搭的写这篇文章,都把自己博客上相应的读书笔记打开,不敢信口开河。
接着夏老师就帮我梳理了《斐多篇》
五
再然后,我谈了恋爱,紧接着就是实习,毕业,工作,结婚,生子。似乎恋爱打开了世俗的潘多拉魔盒,种种纷杂琐碎的事务扑面而来,将我淹没在现实的海洋里。原来没有一个2B是天生的与众不同,即使孤僻如我也畏惧寂寞,渴望深夜温软的肉体,也必须以生存为生活,不得不为柴米油盐发愁。毕业后我在书店码过书,在房产中介倒腾过房子,在拍卖公司编过图录,在宠物店扛过狗粮,在红酒厂看过库房。现在我与夏老师已经失去了联系,只记得他领我读的最后一篇是卡尔米德篇。至于哲学书籍则基本再没怎么读过。一方面是因为时间太少,一方面是因为工作后心变得浮躁,再也难有认真读书的心境了。
上学的时候读书,读到康德一生没有离开家乡,早晨准时散步,每天在固定点钟走相同步数,我就心中充满羡慕文艺青年2b青年,立志要做一个像康德般的书斋人。而现在,对于作为一个母亲的儿子,一个妻子的丈夫和一个女儿的父亲的我,这样的理想显然是不可能的了。现在对于我来说巴门尼德或者逻辑与事实的分裂已经变得无足轻重,真正重要的事情只有一件,就是养家糊口。
如果只读了“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而不知道海子在做完这首诗后卧轨自杀,那么就不算读过这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因为海子并不是用笔墨在写作诗歌,而是用他的血和肉;如果只读了柏拉图的对话录,而不能体悟苏格拉底之死,那么就不算真正读过苏格拉底,因为苏格拉底并不是用唇舌在阐述哲学,而是用他的命运和死亡。据传闻,苏格拉底与朋友对话,他的老婆从头到脚泼了一盆水,但是他神色不变,而是淡然的说,只有驯服烈马的才是好骑手。德尔菲神庙的女巫听说这件事后,就说“没有比苏格拉底更聪明的人。”苏格拉底得知此事后感到惊讶,于是四处求证,询问政治家什么是正义,询问艺术家什么美。最后因为他无尽的询问,给他带来了死亡。当阿波罗的女巫说出那句“没有比苏格拉底更聪明的人”时,苏格拉底便背负上了神谕,这个神谕让他用无知以及无知带来的死亡,炸开那洋洋自得、自以为是的雅典。这便是他的命运,他是命运的践行者,在这命运的结局他说“我们必须向阿斯克勒庇俄斯祭献一只公鸡”。希腊人的习俗,疾病痊愈以后要向医神阿斯克勒庇俄斯献祭,死亡使苏格拉底痊愈,也使他的命运完整。
“生活在这里,又生活在别的地方”,这是周月亮在《王阳明大传》中对王阳明的评价。苏格拉底也是这样的人。他在雅典的广场与人谈论正义,节制,爱情和美,又不仅仅在谈论正义,节制,爱情和美。他用这样一个个“这里”的词汇,到达了那个只有理念或相或通种的纯粹世界。什么是哲人?是大学里说着最抽象的概念的人么?至少在古典的意义上不是。爱智者,他们或许摔倒在地上的坑里,但是他们仰望着星空。
这便是我喜欢苏格拉底的地方。我只是个属于世俗的人,我生活在这里,但是我并不想仅仅生活在这里。我淹没在现实的海洋中,却仰望着人类思想的珠穆朗玛峰。我困惑着,如同得知神谕的苏格拉底。我努力阅读者我的每一天,希望也能如苏格拉底般践行自己的命运。当然,我不如他通透,能读懂自己的命运是什么。我只是一颗飞扬的尘土,以期能够在圣山上射下的光芒中现出形迹。必然,终有一天我会死亡,走到我所恐惧的最为决绝的境地,或许那时我终于看清了我的命运,并践行了他,像王阳明般说出那句“此心光明,夫复何求”;或许我终究没有那么幸运,终于掉入无尽的黑暗,即使这样,我也可以告诉我的孩子,我最喜欢的苏格拉底的名言:
我们不是为了活着,而是为了活的好。
——《克里同篇》
限时特惠:本站持续每日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课程,一年会员仅需要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长微信:Jiucx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