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这是一个发生在大通宝库水草滩村的拥军爱民故事,是相玉作为大通宣传部“百姓话廊”宣讲员一直在讲的那个故事。文字内容是相玉的宣讲稿。故事里有一段绵延几十年的情谊,当年驻扎在水草滩村的老兵和当地老百姓之间亲人般的情感!——相玉
情系大通宝库水草滩
——一位土族老汉和一群外地老兵的半世情缘
文/ 相 玉
我想宣讲,一是喧,也就是我们青海人说的聊天,二是叙述,讲道理。在宣讲之前,我要先向各位讲几段小故事。
2013年5月,我在新浪博客上发现了一个叫“QH768”的博客。博客里有300多篇日志,这个博客目前的点击量已经达到10万多次。许多日志内容都提到了我们大通宝库水草滩村、祁汉沟村。原来这个博客的主人是一群当年驻守在大通县水草滩村、祁汉沟村的老兵。在一篇日志里,他们写道:“青海——我没有因为时间太长而把你忘记,43年前我们来到这里,往事一幕幕永远萦绕在心灵深处。”博客中有大量的文字、图片记录了老兵们几年来数次回到宝库乡当年的部队遗址、回到水草滩村看望老村长李金贵的经历。
2013年8月,因为大通县政协要编撰第九辑文史资料《土族专辑》。大通县塔尔女中的苏贤梅老师作为文史资料撰稿员,在宝库乡政府干部的带领下,来到土族群众聚居的水草滩村,采访了当年的老村长李金贵老人,了解到了当年驻扎在水草滩村的部队为当地村民带来的种种好处,许多军爱民,民拥军的感人故事从老人口中说出,由苏贤梅老师整理成文字,写成一篇题为《五十载军民鱼水情的见证人》的文稿。
非常巧合的是,2012年,大通县司法局干部宋立平与同事们去陕西西安出差时,偶然遇到了张安平等三位当年青海大通县宝库乡驻地部队的老兵,老兵们向宋立平讲起了当年部队官兵在水草滩村、祁汉村时的往事。宋立平根据老兵张安平的口述,为《土族专辑》文史资料整理出一篇叫《难忘土乡岁月》的文稿,稿子中,张安平叙述了当年驻地官兵们的生活、训练经历以及和当地村民相处的故事,说:“高原山村的那些岁月给我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
2014年元月,收入苏贤梅、苏立平人稿件的大通县政协第九辑文史资料《土族专辑》印刷出版。3月的一天,我和苏贤梅老师,带着一本样书敲开了水草滩村老村长李金贵老人的家门。老人再三翻看书里苏贤梅老师写的那篇文章,十分激动,稍后,他犹豫不决地问我们:“那我出点钱儿,你俩再给我买给两本书哈,中哩不?”原来老人想要给书中提到的那些老兵寄去几本书,也让老兵们看到书上记述他们的文章。文史资料是免费交流的,我和苏贤梅老师先后从政协要了几本书老村长博客,再次送到李老汉的家里。
3月底,远在北京、陕西各地的老兵们相继收到了李金贵老汉寄去的书。老兵张安平、姚卫平、曾富民到……他们一个个激动地给老村长李金贵、给苏贤梅、宋立平打来电话,对大通县记录下他们当年的部队生活表示感谢。还高兴地说,他们准备今年再来水草滩村看望李金贵。老兵姚卫平说,你们寄来的书根本不够,战友们都想要,我又把有关的两篇文章复印成了许多小册子寄给其他战友了……
故事讲到这里,一位土族老人和一群外地老兵的情谊,这一主题现出冰山一角。是的,我今天宣讲的题目就是《情系大通宝库水草滩——一位土族老汉和一群外地老兵的半世情缘》。
当年的水草滩村老村长李金贵老人说,从1966年第一支部队驻扎在水草滩村起,部队对当地老百姓生活、生产的帮助说也说不完。
春耕的时候,部队官兵们出现在田间地头,热情地帮村民往地里送肥料,打土坷垃。部队派车到互助县、门源县帮村民们拉种子,不收一分钱的运费;夏天,士兵们到田地里帮村民们锄草;秋收时,官兵们帮村民收小麦、打青稞、挖洋芋、背捆子、打碾……看到这些可爱的战士们在地里挥汗如雨,无私地帮助村民,连口水都不跟群众要,乡亲们被深深地打动了。
那时候的村民修建房子时老村长博客,房顶都是几根椽子铺一层草,再上一层泥,时间不长就会漏雨漏风。一到气候变暧,部队就出动官兵帮助村民往房顶上上泥。星期六、星期天,部队派人来 给村民们理发、打扫卫生、清除垃圾。村里没有井,村民们要到很远的地方挑水吃,部队抽调人员给村里打了两口井,看着自家门口有了清澈甘甜的井水,李金贵和村民们别提有多高兴了!
部队官兵心系山村教育。那时水草滩村的学校教室破破烂烂,课桌板凳极为缺乏,很多孩子趴在石头烂砖垒起来的简易课桌上写字。战士们想方设法,四处筹措,给学校送来了课桌、板凳、煤。还修葺和粉刷了学校教室,给孩子们捐献书本、笔、衣服和玩具。这样一来,原本辍学的很多孩子又重新回来念书了。
部队给村里修好了路。宝库乡由于地处山区,交通非常不便。从村里的巷道小路到通往山外的土路都坑坑洼洼,七拧八拐,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1977年,部队和省公路局修好了从大通县桥头镇到宝库乡各个村的公路。平坦宽敞的柏油马路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出行,带动了村里的经济发展。
部队为村民们开出了六百亩良田,这些田地后来单产收入每亩五六百斤粮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为保护地里的庄稼不受牲畜破坏,战士们在水草滩村前阴山的庄稼地前挖了八百多米长的防护沟。
部队给村里带来了光明。1969年前,大通县桥头镇北部的宝库等几个乡镇都没有通电。人们沿袭着“日出而作,日落而自息”的生活方式。家家户户夜晚照明用的是青油灯盏,三个小时就要消耗掉半斤多青油,大多数人家根本供应不起。
老兵张安平的在回忆录说,那时候到了晚上,除部队营区的点点灯光之外,山沟里一片漆黑。营区用来照明的灯泡常常被人偷走了。后来在老乡家里找到时,发现老乡们把灯泡拴在房梁上或挂在墙上,以为这样就可以像部队一样晚上有光照了。这是多么令人心酸的一幕,部队下定决心要为这一方百姓带来光明。经过四年的艰难准备,1970年,部队联合省供电局,出动人力、物力,从大通桥头发电厂架设电线,解决了宝库、青山、城关、逊让、多林、青林、极乐、新庄8个乡镇的用电困难。当第一束明亮的灯光照亮低矮的土房时,全村老小激动得欢呼跳跃,整晚都睡不着觉,从此以后在晚上就能亮堂堂地干各种杂活了。村里有位八十多岁的老人没见过灯泡,看见又亮又热的灯泡,就拿手里的烟到灯泡上去点,这让官兵们又好笑又心酸。
通电以后,水草滩村、哈家咀村、祁汉沟村等几个村都陆陆续续添置了一些大中小型的农用机械,春种秋收季节的用电量很大,部队的领导干部考虑到这几个村的经济困难,决定帮助几个村交大部分电费。1971年至1974年,李金贵因为有点文化,成了水草滩村的电工,每个月要到县供电局交一次电费,他清楚地记得,每次全村只交80元电费,剩下的电费都是由部队支付,哈家咀、祁汉沟两个村的电费也都如此。
因为条件所限,村里人得了病,只能走很远的山路到城关镇或桥头镇看病。部队进驻后,村民们就到部队卫生所看病,病轻的部队不收钱,稍重些的只收些基本的药费。遇到重病号,部队的医生解决不了时,会派车护送到县医院或省、市医院抢救。
有一年,村民顾尕梅难产,来不及往县上送,部队六处卫生所刘医生带领四名医生紧急抢救,最终挽救了孩子和大人的生命。从李金贵口中得知顾尕梅家庭困难,部队医生们又免收她的医疗费,还定期免费为她复查。部队又送了大米、红糖等营养品,让产妇加强营养,早日康复。收到东西,顾尕梅一家紧紧握着战士们的手,激动得说不出一句话来。
老兵张安平也记得这件事,2013年,张安平和战友们重回水草滩时,居然见到了当年部队医生接生的顾尕梅的那个孩子,她现在已经是40多岁的中年妇女了。张安平说“我不记得当年那位医生是谁了,但我觉得这位同志代表了那个时代,那群最好最美的军人形象,反映出了高原军民真实的鱼水情深”。
回乡的老兵们发现了当年部队医生接生的那个孩子,就是照片中第一排中间的这位妇女
村民张黑虎保突发急性心脏病,家人赶紧把病人送到部队诊所,没想到患者病情非常严重,部队没有条件冶疗,家人急得束手无策。部队六处的战士姚卫平和医生二话不说,背起病人开车护送到县医院,因为抢救及时,张黑虎保得救了。
孤寡老人李福旺突然胃部大出血,昏迷不醒。送入部队医院,医生们立即抢救。病人需要大量输血,医院只有四百毫升血都为他输光了,可是还不够。部队领导立即派人开车到青海省军区医院调来了充足的血浆,挽救了李福旺的生命。
李金贵老人说,象这样浆“军民雨水一家亲”的感人故事太多太多!从1966年第一支部队进驻水草滩村到现在,经过了47年的时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当兵的换了一茬又一茬,可部队和当地群众的情感一天比一天深。
老兵姚卫平、张安平回忆说,当年的宝库地区虽然贫困落后,可当地人对部队的支持配合相当好。部队营区建设需要占用村里的土地,干部给群众开会讲了一下,被占土地的村民没有怨言和意见,主动配合部队的工作。一些群众主动给带孩子的部队家属送来牛奶。一些群众为部队的菜地拉来自己土法烧制的“红土灰”做肥料。逢年过节,村民们会带着刺绣的枕套、鞋垫、清油、鸡蛋来慰问官兵。老村长李金贵,曾经是村里的兽医,常年免费为部队饲养的近百头猪打防疫针、看病。李金贵还在部队烧了3年锅炉,加上跟随部队战士学习电工、为村里交电费等原因与战士们结下了兄弟般的情谊。
1973年11月,老兵姚卫平调去北京,李金贵一直送他到西宁火车站,李金贵的母亲带给姚卫平一篮炒大豆,20个煮鸡蛋,这在生活困难的当时来说,是非常金贵的东西。这些事令姚卫平念念不忘,30年后的2004年,姚卫平准备回青海看望李金贵,在写给李金贵的一封信中说:“青海一别三十年,第二故乡水草滩,老李与我情谊深,有望明年去相见,见后好好叙当年。……”
如今的老兵们分别从国务院、西北航空大学、陕西省政府等各个部门退休,成为白发苍苍的老人,宝库水草滩村的李金贵也已经是74岁的老汉。当年的官兵们虽然都已离开了宝库乡,离开了青海,却一直还记挂着这里的乡亲。老兵们从没忘记和他们亲如兄弟的李金贵。每年八月十五中秋节,总会有人从北京、西安等地给李金贵老人寄来高档精美的月饼。每年过年,他都会陆陆续续收到一些从外地寄来的,村里人都没有见过的年货和衣物用品。
2011年7月,姚卫平等9名老兵相约从北京、西安等地来到当年的水草滩驻地。2012年8月,李保安等11名老兵再次来到水草滩村。2013年4月,老兵赵昆等5人来到水草滩村。
2013年老兵们又回到祁汉沟当年的驻地
2013年5月,反映当年老兵们生活的纪录片《重走前辈路》拍摄小组和部分老兵来到水草滩村,李金贵老人带着全家十几口人到村口迎接。老人得知老兵们要来人的消息后,专程从县城赶回到水草滩沟,还买了几十斤羊肉用来招待客人。家里已经腾出了房间,铺上崭新的被褥,烧好了开水。
村民们热情迎接回乡的老兵们
老兵曾富民在QH768博客中有一篇题为《重回水草滩》的博文,我们一起来看看其中的一些文字、图片和评论。
2012年,北京的老兵李保安、宋文凤和西安的老兵姚卫平、曾富民等人出资邀请李金贵一家5口人到北京和西安游玩。这次出游,李金贵一家享受到了老兵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生平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住高级宾馆,第一次吃豪华餐厅里的饭菜。李金贵和老兵们相聚在一起,亲切地回忆当年。虽然分别了三十年,大家依旧亲如兄弟。
2014年9月8日也就是中秋节这天,60位老兵从北京、上海、西安等地赶赴大通县宝库乡水草滩村参加“重走从军路,永结战友情”活动。他们邀请宋立平和苏贤梅到水草滩参加他们的活动。老村长李金贵仍然和村民们热情接待老兵们。
回乡的老兵们住进水草滩村李金贵老人的家里
这60多位白发苍苍的老兵不顾旅途劳累到处找寻部队驻防时的遗迹,每个人都健步如飞、谈笑风声,一路回顾自己的青春岁月。
宋立平说,一位来自北京的老兵看上了水草滩村小河里的一块石头,想拿回到北京家中摆放,当宋老师帮她把石头从水中取出来,她高兴现场即兴作了一首诗歌,朗诵给大家听。
苏贤梅老师说,当满头华发的老兵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喊着“一、二、三、四”的口号,走进当年的训练基地——大通一中校园时,迎接他们的老师和乡亲们禁不住热泪盈眶。
在李金贵家中,老兵们和李金贵亲切交谈
老兵们在李金贵家中欢聚一堂
老兵们和李金贵一家在水草滩合影
半个世纪过去了,水草滩村老百姓和子弟兵的这份军民鱼水情会永远延续下去。
这是一段发生在我们大通县的军民故事,它代表一段坚实的感情,一条让人们感动的道路!让我们感动的同时,也令我们思考。
……
这场宣讲本来是由老村长李金贵老人来完成的,因为身体的原因,老人委托我来完成,我的宣讲到此结束,感谢大家!
文中老兵与老村长李金贵相关图片
均来自新浪博客“QH768”
限时特惠:本站持续每日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课程,一年会员仅需要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长微信:Jiucx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