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西方哲学史讲义》希腊伦理学派:道德格言、快乐主义与第欧根尼

1. 德谟克利特的道德格言

论快乐和幸福

快乐主义把快乐看作主要的善、人生的目的,道德格言表述了类似的观点:“快乐和不快构成了应该做或不应该做的事的标准。”道德格言还赞颂了物质和感官的快乐在人生中的价值:“省吃俭用当然是好事,但在适当时机挥金如土也是好事。”“一生没有宴饮,就像一条长路没有旅店一样。”

不过,道德格言强调,快乐有品质的高低,应该追求高尚的快乐、心灵的快乐,幸福主要在于灵魂的好的状态。“心灵应该习惯于从自身中汲取快乐。”“幸福和不幸居于灵魂之中。”“幸福不在于占有畜群,也不在于占有黄金,它的居处是在我们的灵魂之中。”灵魂安宁,不被恐惧、迷信或其他负面情感所困扰,这种状态便是幸福。

对于物质和感官的快乐,道德格言强调节制“唯有通过享乐上的有节制和生活的宁静淡泊,才能真正得到快乐。”“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穷和富是相对的,穷是匮乏,富是充足,你觉得自己缺少某种东西,你就不富,你不觉得自己缺少什么,你就不穷。所以,只要节制欲望,即使贫穷也和富足一样有力量。

2.相反,如果对财富的欲望没有止境,就会比极端的贫穷更加痛苦。道德格言指出,在对自身需求的认知上,人不如动物,应该向动物学习。“动物只要求为它所必需的东西,反之,人却要求超过这个。”必需和非必需有一个标准,凡是身体真正需要的东西,都是容易获得的,而凡是要靠艰难辛苦才能获得的东西,是非必需的,往往是错误的判断所想要的。

3.道德格言主张中等的财富。“恰当的比例对一切事物都是好的,而不论豪富或赤贫都不好。”赤贫的不好无须说,豪富之所以不好,是因为它让人提心吊胆,“经常和赤贫变换位置,引起灵魂中的大骚扰”。

4.在快乐的享受上,人们往往重难轻易,舍近求远,忽视已有之物的享受。道德格言指出:明智之人不愁他没有的东西行为主义学派,而享受他已有的东西;相反,蠢人总是向往不在眼前的东西,贬低在眼前的东西,即使这些东西对他有更大的好处。

5.为了享受人生,道德格言还有一个忠告:如果你想安宁地生活,就不要担负很多的事,不论是私事还是公事,更不要担负超出你的能力和违背你的本性的事。即使当命运向你微笑,似乎要把你引向高处之时,你仍要小心,不去碰超出你的能力的事。总之,要量力而行,不要超负荷揽事做事。事实上,承担自己能力不能掌控的事,力不从心,结果必定是焦虑和痛苦。

6.论道德

道德格言中,关于狭义的道德,有以下值得注意的论点。第一,道德是做人的自觉义务。你做好人,不做坏事,应该是由于义务,而不是由于惧怕。“惧怕产生的是谄媚而绝不是善意。”道德贵在自律,即使当你独处时,也不可以做坏事,要学会在你自己面前比在别人面前更知耻。逆境考验人,“在逆境中仍履行做人的义务,是比较伟大的”。行为本身是对行为者的报应,“行不义的人比遭受这不义行为的人更不幸”。“对可耻行为的追悔是对生命的拯救”,做了坏事毫不悔恨,良知泯灭,那才是不可救药。

第二,道德重在行为和动机。不要空谈道德,要按照道德做事。“言辞是行动的影子。”没有行动,言辞就是虚假的影子。一边做着最可耻的事,一边毫不在乎地说着最漂亮的话,这样的人是最无耻的。“一篇美好的言辞不能抹杀一个坏的行为,而一个好的行为也不会被别人的诽谤所玷污。”动机的重要性不亚于行为。“识别好人和坏人,不但要看行为,而且要看意愿。”“不做不义的事还不是善良的标志,应该连不义的意向也没有。”

第三,战胜自我。“和自己的心进行斗争是困难的,但这种胜利是心灵深刻的证明。”战胜敌人是勇敢,战胜自己的欲望是更可贵的勇敢。有的人能够治理城邦,却是女人的奴隶。

第四,灵魂的尊严。“坦白是精神独立不倚的特征。”“平静地忍受一件由于疏忽而犯的过错,是灵魂伟大的标志。”精神高贵的人看重来自同类之人的尊重的表示和恰当的荣誉,但毫不在乎小人的责骂。他还坚守一个原则:“不要去讨好自己的邻人。”

5.论教育

道德格言十分重视教育,它指出:“教育和本性有相似之处,因为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而这也就是创造了第二本性。”人的智愚取决于天赋和教育,而不是年龄和阅历,所以,青年中也有聪慧之人,老年中也有愚蠢之人。

关于儿童教育,道德格言指出:“儿童教育是一件充满不确定性的事。如果教育成功了,这只有经过极大的努力和操心才能达到,而如果不成功,则此中所遭受的烦恼是无与伦比的。”想必今天的家长对此有深切的体会。道德格言强调,对孩子不能放任自流,唯有在实际的操作中,他们才能学会文学、音乐、体育和道德礼仪。同时,家长自身的素质十分重要,“父亲的智慧是对儿童最有效的训导”。

6.论智慧和人生

关于智慧和人生,道德格言有以下论点。

第一,博学和智慧的区别。一个有力的警句:“不要企图无所不知,否则你将一无所知。”“应该尽力于思考得多而不是知道得多。”很多博学的人并不聪明,而很多没有学过多少道理的人却生活得很合理。

第二,智慧之人的特点。“整个大地对智慧之人都是敞开着的,因为一个高尚的灵魂的祖国就是这个宇宙。”这延续了希腊早期哲学家的主张。虽然年龄不能保证智慧,但是,人到老年,智慧是重要的。“身体的力量和美是青年的财富,而智慧的力量和美是老年应该拥有的财富。”“一个老人倘若懂得在言辞中把有趣和严肃结合起来,会是很可爱的。”

第三,关于命运。“命运是慷慨却又无常的,而自然则是自足的,因此总是能够以它虽然比较差却很可靠的手段,来赢得伟大的希望。”所以,智者遵循自然之道,而不是依赖命运。蠢人按照命运提供的好处来安排生活,智者按照哲学提供的好处来安排生活,正因为如此,智者能够加强命运提供的好处,同时减轻命运的打击。“人们常常以碰巧为借口掩盖自己的轻率,事实上碰巧造成的悖理之事是很少的,一个心智敏锐的人能够把生活中的大部分事物安排妥当。”

第四人生智慧。关于工作习惯:“自愿的辛苦使我们能够比较容易地忍受不自愿的辛苦。”“持续不断的工作通过习惯而变得比较容易。”关于对他人的信任和戒备:“不要对一切人都以不信任的眼光看待,但要谨慎而坚定。”关于教养:“精神的教养,在幸运的人是用作装饰,而在不幸的人是用作庇护所。”

第五,友谊。“思想感情的一致产生友谊。”“单单一个有智慧的人的友谊,要比所有愚蠢的人的友谊更有价值。”“连一个高尚朋友都没有的人,是不值得活着的。”“不能长久保持已证明可靠的朋友的人,他的性格是不可爱的。”“很多显得像朋友的人其实不是朋友,而很多是朋友的人倒并不显得像朋友。”

7.人性及其他

第一,人性现象。“能使愚蠢的人有所长进的,并不是言辞,而是厄运。”“想把那自以为机灵的人引回到理性的路上来,是白费力气的。”“卑劣的人在有所需求时所作的誓言,一旦他们得以脱离窘境,就不加信守了。”“嫉妒的人总是自寻烦恼,他是他自己的敌人。”“不爱任何人的人,是不能为任何人所爱的。”

第二,人间世态。“亲人之间的嫌怨比与外人的嫌怨要难堪得多。”“当人碰到运气好,有个好女婿时,就是得了一个儿子,但如果碰到运气不好,那就外加把女儿也失掉了。”

第三,美。“身体的美,如果不与聪明才智相结合,是某种动物性的东西。”“那些偶像穿戴和装饰得看起来很华丽,可惜它们是没有心的。”“少说话对于女人是一种装饰,而装饰简朴,在她也是一种美。”

第四,政治。“在一种民主制度中受贫穷,也比在专制统治下享受所谓幸福好,正如自由比受奴役好一样。”“正如不应该称赞那把受人之托的财物还给别人的人,而应该谴责并处罚那不还的人一样,对于官吏也应该这样,因为把他选出来本来不是叫他来做坏事,而是叫他来做好事的。”

8.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

什么哲学家呢。对于伊壁鸠鲁的学说,我们要着重注意他是如何以快乐为基本价值,推演出一种淡泊宁静的人生观的。

伊壁鸠鲁的一生,主要做两件事,就是办学和写作。

伊壁鸠鲁在一座花园里讲学,所以他的学派也称作花园学派。他是真正做到了有教无类,男女学生都收,学生中有奴隶,有妓女,他的朋友们也都带着自己的孩子来听课,非常热闹。他和学生一起过着简朴的团体生活,饮食主要是面包和水,费用靠自愿捐助。这是一个充满友爱的团体,伊壁鸠鲁最爱朋友,最重视友谊,他经常说:“重要的是和谁一起吃,而不是吃什么。”

9.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

伊壁鸠鲁哲学的核心概念是快乐。他认为,幸福就是快乐,快乐是人生的目的,人活着图的就是快乐。所有的快乐在本性上都是好的,没有任何一种快乐就它本身来说是坏的。他的这个立场很明确,全盘肯定快乐,所以他的哲学被称作快乐主义。

10.所有的快乐都是好的,但是,你要注意一个情况:有的快乐会带来比这个快乐大许多的痛苦,有的痛苦会带来比这个痛苦大许多的快乐。比如说,你暴饮暴食,毁掉了身体,小快乐就带来了大痛苦,你节制饮食,身体健康,小痛苦就带来了大快乐。所以,虽然快乐本身是好的,但不是所有的快乐都值得选择,虽然痛苦本身是坏的,但不是所有的痛苦都应当规避。你要算总账,进行比较和权衡,理智地追求快乐。

11.德性也是快乐不可缺少的条件,你做了缺德的事,会受良心的谴责,还可能遭到报应。不道德之所以不好,归根到底也是因为不道德会带来痛苦。总之,追求快乐本身无可非议,但要遵循两个原则,这两个原则是我总结的。第一个是理智原则,你在追求快乐的时候,不要给自己埋伏下痛苦,不要损害自己;第二个是道德原则,你在追求快乐的时候,不可以给他人造成痛苦,不可以损害他人。

12.那么,什么样的快乐是不会带来痛苦的呢?伊壁鸠鲁说,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你身体健康,灵魂宁静,你就快乐了,你就是幸福的。这是伊壁鸠鲁给幸福下的定义:幸福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所以,为了幸福,你不要做损害健康的事,也不要做扰乱灵魂的事。不过,健康不是自己完全能支配的,你再小心,仍然可能得大病。怎么办呢?身体的无痛苦做不到了,你就要把幸福的重点放在灵魂的无烦恼上,力争不让身体的痛苦扰乱灵魂的宁静。事实上,伊壁鸠鲁自己就饱受疾病之苦,而他学会了以极大的勇气去承受身体的痛苦,始终保持着平静和愉快的心情。

13. 精神的快乐胜过肉体的快乐

快乐都是好的,但是,精神的快乐比肉体的快乐更好。判断一种快乐是不是更好,伊壁鸠鲁的标准是看它会不会带来痛苦。

他不是说,精神的快乐是高尚的,所以更好;而是说,肉体的快乐会带来痛苦,精神的快乐不会,所以精神的快乐更好。

肉体的快乐有两个缺点,第一个缺点是有限,第二个缺点是会破坏平静。肉体的快乐是有限的,因为它是受欲望支配的,由匮乏而产生的痛苦一旦消除,肉体的快乐就不再增加了,只有形式的变化。你富裕了,天天吃山珍海味,并不比你贫穷时吃上一顿红烧肉更快乐。肉体的快乐还会破坏平静,尤其表现在性爱上,人在性爱中都会失去理智。伊壁鸠鲁说,性爱没有任何好处,如果它不伤害你,就已经是侥幸了。

所以,智慧的人不恋爱,不结婚。对于他的这个说法,罗素嘲笑说,伊壁鸠鲁这么喜欢别人的孩子,要满足这种趣味,就得靠别人不听他的劝告了。

14.和肉体的欲望不同,精神的愿望不是由匮乏而产生的,所以这种愿望不会使人痛苦,它的满足也不会使快乐停止增长。比如说学习哲学,快乐不是在学习之后才来到的,在学习的过程中,快乐一直伴随着知识的增长而增长,你会不断地体验到新的快乐。伊壁鸠鲁希望,无论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能够从学习哲学中得到快乐,因为在灵魂的健康上,既不会时机尚未成熟,也不会时机已过。

15. 友谊给予人的帮助,未必是实际的帮忙,而是需要时朋友会伸出援手的确信,这使人心里踏实。友谊的保持,依靠对愉快交往的享受。人世充满灾难,聪明人会尽量结交朋友,对于不能结交的人,不要与之结仇,如果这也办不到,就远离他们。

16.节制欲望,过简单的生活

伊壁鸠鲁把欲望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自然而且必要的,比如饥渴。第二类是自然但是不必要的,比如开派对大吃大喝。判断欲望是否必要,标准是看它不满足是否会导致痛苦。一种欲望极强烈,但不满足并不会导致多大痛苦,就说明它是不必要的,是由虚幻的观念造成的。第三类是既不自然也不必要的,比如对权力和名声的欲望,企求戴上王冠、竖立雕像。

应该按照这个次序来对待欲望,满足第一类,限制第二类,杜绝第三类。他强调,自然的需要是有限度的、容易满足的,人的幻想却永无止境,而欲望超出了自然的需要,就是痛苦的根源。贪婪的人无论拥有多么巨大的财产,赢得多么显赫的名声,他的灵魂总是处在紊乱之中,不可能真正快乐。

17.所以,伊壁鸠鲁主张,应该节制欲望,过简单的生活。他劝告说:你想一想,你现在拥有的东西,以前你并不拥有,只能盼望,那么,现在你就不要由于盼望你不拥有的东西,而毁了你已经拥有的东西吧。他的意思其实就是知足常乐,你好好享受你拥有的东西,不要为你不拥有的东西烦恼。

他说了一句很智慧的话:“只有最不需要奢侈生活的人,才能最奢侈地享受生活。”简单生活的好处,是给你带来自由和宁静,你用不着忙忙碌碌,也用不着违心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或者力不能及的事情了。自足是最大的善,自足的最大价值就是自由。一个满足于过简单生活的人,自己安静,也不去扰乱别人,在人类当中就像神一样地活着。不过,伊壁鸠鲁不走极端,他补充说,简单生活也有一个度,如果你刻意简单,你犯的错误不比刻意奢侈的人犯的错误小。

18.克服对死的恐惧

“只要正确地认识到死与我们无关,我们就甚至能享受生命的有死性一面:这不是依靠给自己添加无穷的时间,而是依靠消除对不死的渴望。”凭什么说死与我们无关呢?他的理由是:当身体分解为构成它的元素时,它就没有感觉了,而对其没有感觉的东西是与我们无关的。换一个说法:“我们活着时,死尚未来临;死来临时,我们已经不在。因而死与生者和死者都无关。”总之,我们死后不复存在,不能感觉到痛苦,所以死和我们无关。明白了这个道理,你就不会恐惧死亡了,你就会在有生之年好好活,而当你到达生命的终点时,就能够保持宁静,心怀愉悦。

19. 人生智慧及其他

关于运气。“智者不依赖于运气,一生只受理性的指导。”“智者的不幸胜于愚者的幸运。”“运气不佳的智者胜过幸运的蠢人,因为在行为中拥有正确判断的人,即使没有成功,也比靠偶然机遇成功的愚昧之人生活得好。”

关于负面情绪。“三种动机导致有害行为:仇恨,嫉妒,傲慢。”“不必嫉妒任何人。好人不应该被嫉妒;至于坏人,他们越得志就越是在害自己。”

关于做人。“你在整个人生中都不要做那种一旦被人知道就会害怕不已的事情。”“背约者不可能相信其行为不被发觉,即使已逃脱千百次,直到死仍不敢保证不被发觉。”

关于庸人的生活状态。“大多数人一到闲暇的时候就昏昏欲睡,一旦做事的时候又胡乱瞎忙。”

关于信仰。“不虔敬的人不是否认大众关于神的看法的人,而是信奉大众关于神的看法的人。”

关于正义。“自然正义是人们就行为后果所作的一种相互承诺--不伤害别人,也不受别人的伤害。”“公正是人们相互交往中用以防止相互伤害的约定。”“如果一事为法律所规定,却不能证明它有利于相互交往,它就不是公正。”

20. 第欧根尼的木桶

希腊伦理学派的两条线索,一条是从犬儒学派到斯多葛学派,另一条是从昔勒尼学派到伊壁鸠鲁学派。犬儒学派的创立者是安提斯泰尼,他有一个学生叫第欧根尼,这个学生名气比老师大多了,成了这个学派最出名的人物。提起第欧根尼,西方世界无人不知,就像中国人都知道老子一样。

犬儒派主张摒弃文明,回归原始的自然状态,在这一点上,和我们的老子也很相近,不过更加极端。第欧根尼没有留下任何著作,他之所以出名,是因为他留下了许多好玩的故事。我主要讲他的好玩的故事,从这些故事中,你们可以看到犬儒主义哲学的活灵活现的体现。

21.第欧根尼和亚历山大大帝

公元前323年的某一天,亚历山大大帝在巴比伦英年早逝,年仅三十三岁。同一天,第欧根尼(,公元前412一前323)在科林斯寿终正寝,享年八十九。这两个人完全不同:一个是武功赫赫的世界征服者,行宫遍布欧亚大陆,被万众称为神;另一个是靠乞讨为生的穷哲学家,寄身在一只木桶里,被市民叫作狗。相同的是,他们都声名远扬,是当年希腊化世界最有名的两个人。

22. 拒绝文明,回归自然

犬儒派哲学家的基本主张,就是拒绝文明,回归自然。他们认为,文明把人类引向了歧途,制造出了一种复杂的生活方式,因此越来越不幸福。人应该训练自己达到一种境界,对于物质的快乐不动心,并且从鄙视物质的快乐中得到最大的快乐。物质的生活越简单,对物质的需求越少,精神上的自由就越多。第欧根尼喜欢说的一句话是:“一无所需是神的特权,所需甚少是类神之人的特权。”他们其实没有多少理论,主要是通过身体力行来宣传他们的主张。

23.他乞讨的口气也像一个哲学家,基本的台词是:如果你给过别人施舍,那也给我吧;如果还没有,那就从我开始吧。看来他的乞讨不是经常成功的,至少比不上残疾人,所以他讽刺说,残疾人容易讨到饭,哲学家不容易讨到,原因就在于,大家都想到自己有一天可能变成跛子或瞎子,但绝不会想到自己会变成哲学家。

24.在第欧根尼的心目中,动物是简单生活的榜样。他真的模仿动物,从地上捡东西吃,有一阵还吃生肉,因为不消化才没有坚持下去。他的模仿过了头,竟至于在光天化日之下交配,在众目睽睽之下自慰,还无所谓地说:“这和用揉胃来解除饥饿是一回事。”他振振有词地为自己的伤风败俗行为辩护,说凡是大自然规定的事情都不荒谬,凡是不荒谬的事情在公共场所做也不荒谬。既然食欲可以公开满足,性欲为什么不可以?自然的权威大于习俗,他要用自然的本性对抗习俗。他反对的习俗也包括婚姻,在他看来,性是最自然的,婚姻完全是人为的,是最不自然的。他主张通过自由恋爱和嫖妓来解决性的需要,并且身体力行。有人指责他出入肮脏的场所行为主义学派,他回答说,太阳也光顾臭水沟,但从未被玷污。

25.愤世嫉俗,好挖苦人

犬儒派哲学家不但放浪形骸,而且口无遮拦,喜欢挖苦人。在第欧根尼身上,这个特点尤其突出,我举几个例子。

其一,他经常大白天点着灯笼,在街上边走边吆喝:“我在找人!”他的意思是,他没有看见一个配得上“人”这个称号的人。

其二,一个狗仗人势的管家带他参观主人的豪宅,警告他不得吐痰,他立刻把一口痰吐在那个管家脸上,说:“我实在找不到更合适的痰盂了。”

其三,第欧根尼的刀子嘴不但伸向普通人,连柏拉图也不能幸免。柏拉图是他的老师的同学,比他年长十五岁,但他挖苦起这位师辈来毫不留情。他到柏拉图家里做客,踩着地毯说:“我踩在了柏拉图的虚荣心上。”他经常用一种看上去粗俗的方式和柏拉图辩论。柏拉图把人定义为双足无毛的动物,他就把一只鸡的羽毛拔光,拎到课堂上说,这就是柏拉图所说的人。柏拉图对这个刺头一定很无奈,有人请他给第欧根尼下一个评语,他回答:“一个发疯的苏格拉底。”

其四,几乎所有希腊哲学家都看不上大众宗教,犬儒派哲学家尤其如此。

25.不要挡住我的阳光

第欧根尼和亚历山大相遇的那个时刻,他对大帝说出了那句著名的话:不要挡住我的阳光。现在我们可以对这句话做一点也许不算牵强的诠释了。

人在世上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无非是阳光--阳光是一个象征,代表自然给予人的基本赠礼,自然规定的人的基本需要,合乎自然的简朴生活。谁挡住了阳光?亚历山大。亚历山大也是一个象征,代表权力、名声、财富等一切世人所看重而其实不是必需的东西。不要挡住我的阳光--就是不要让功利挡住生命,不要让习俗挡住本性,不要让非必需的东西挡住必需的东西。我认为,这就是犬儒派哲学留给人类的主要启示。


限时特惠:
本站持续每日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课程,一年会员仅需要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长微信:Jiucxh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