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古 岳
当我想到“庭院生态”这四个字之后,一个概念也随之出现在脑海中。这个概念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自然生态意义上它所涵盖的社会价值取向,即作为社会细胞单元的“庭院”在生态保护与建设中应该肩负什么样的社会责任和公共义务;另一层意思是人文生态意义上它对一个写作者所提出的要求,即生态庭院作为一种普遍存在而且历史久远的自然社会现象,理应受到一个生态写作者的广泛关注。
翻开一部中国文学史,我们就会发现,自古以来,“庭院生态”一直是备受文学艺术家广泛关注的一个重要题材。从两千多年前的《诗经》开始,一直到后来的晋文章、唐诗、宋词和元曲,文学对“庭院生态”的观照和书写从未间断过。在文学创作高度繁荣的时代,同时也是生态文学最繁荣的时代。比如晋、唐、宋、元代。
晋代高人才子多隐士,皆隐于乡村田野,自然都是书写田野文章的高手。陶渊明可谓代表性人物,“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便是写照。大唐奇才伟人林立,自不必多说,连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都说,假如让他选择的话,他更愿意生活在中国的唐朝。李白、杜甫、王维、杜牧、孟浩然……随便举一个人,都能列出一长串有着庭院情怀的诗篇来,且都已流传千古。宋朝,总体而言,在中国历史上算不上辉煌,甚至可以说是无所作为,懦弱无能,常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最终国破家亡。但是,它在文学艺术领域的辉煌成就则不逊于任何朝代,堪称登峰造极,如果还有一个朝代能与大唐平分秋色,惟有大宋。对“庭院生态”的人文观照,甚至超越了大唐,那些至今都在广为传颂的宋词名篇,哪一阙不是在“庭院深深”里吟诵着?就连最无能的皇帝赵佶也是杰出的画家和诗人,诗书画无一不精,飞禽走兽皆入诗画,堪称旷世奇才,清版《宋词三百首》位列第一的就是此君。不说其字“瘦金体”之了得,一首《宴山亭·北行见杏花》和一幅《瑞鹤图》就足以让其流芳百世,《宋史》不禁慨叹,此君“诸事皆能,独不能君耳。”细考,无论诗画,徽宗赵佶的创作无不取材庭院中的自然万象——宫廷虽大,也属庭院的范畴。据说,《宴山亭》是其绝笔之作,“北行”是指他被金人掳往北方之行,即使身陷这样的境地,他也不忘:“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元朝历史不足百年,在中国历史上算是个短命的朝代,但在其鼎盛时,曾开辟中国最辽阔的疆域不说,一曲元曲也是唱到了空前绝后的境地。单凭了马致远的一曲《天净沙》,后世能步唐宋后尘者也只有元代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所书写的也可以说是一条古道旁的“庭院生态”景象。
由此想到当下的文人书写,不说没有了魏晋以来的浩然风骨,似乎还少了些大自然的气息,因而也少了些灵气,感觉人与大自然的距离越来越远了。由此想到时下的生态保护与建设,总体上,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经历了漫长的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我们似乎已然步入生态文明的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从科学理性的高度终于走向统一和一致,这是人类文明进步和发展的显著标志。但是,不容忽视的一个严酷现实则是,这样一个时代是在全球性经历了高污染、高耗能、掠夺式、破坏性发展的工业文明之后才开始的。某种意义上说,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已经到了别无选择的境地,这是历史的必然,是大趋势。虽然,在世界性环境和气候变化应对的高峰会议上,东西方各国还在讨价还价,还在争吵不休,寸步不让,一些发达国家的贪婪更是令人发指。但是,地球所有的自然资源正在枯竭,全球生态环境正在持续恶化,人类的生存环境正在经受承载极限的考验。我想,终有一天,全人类肯定会为了共同的未来放弃局部的利益,相互妥协,达成统一的目标共识。因为,舍此,别无他路。
这是一个大的背景,一个大的趋势。就中国而言,为此,我们已经采取了许多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生态措施,比如全国性的森林禁伐和退耕还林草,比如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的开始实施。
就青海而言,我们已经将大半国土纳入了自然保护区的范围。这都是幸事。但是,说白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不仅仅是国家的事情,它还关系到所有的社会公民,关系到每一个家庭。近几年正在推行一项乡村环境整治工程,叫“美丽乡村”,很受欢迎。由此,我想到了另一个虽然还不曾实施但却应该着手实施的工程,我给它取的名字就叫“城乡庭院生态建设工程。”它应该覆盖整个城乡,而不是仅限于乡村。从以往实施的生态工程看,至少在字面上它更侧重于乡村,这样可能会产生导向上的错觉和误读,以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只是乡村的事情,与城市和城里人无关。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大头在乡村山野,这点没错,因为,绝大多数的森林、草原、江河湿地以及农田、戈壁和沙漠都更靠近乡村,也更远离城市,但是,破坏的源头在城市。而且,随着城市化水平的越来越高,大量的乡村人口都已经和正在涌入城市,成为城市人口膨胀的一个主要因素。从发展趋势看,过不了多久,城市人口将会越来越多,而依然留在乡村的人口则会日益稀少。中国新城区规划人口达34亿,专家称已经严重失控。在这种情势下,要让越来越少的人口去肩负越来越艰巨的生态保护与建设任务,已经很不现实。当然,这并不是说,在过去,乡村人口肩负着所有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任务,实际上,我们还有大量专门的行业和队伍在从事这项工作,比如森林,我们都有专门的林区管护机构和经营人员。不过,就普通公民而言,一个城市人口切实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程度远不如乡村人口。虽然,所有流行的现代生态观念无一例外都是城里人提出来的,但是,具体到每一个人,绝大多数城市人口几乎没有自觉地做过任何生态保护与建设的事情,而几乎所有的乡村人口每年都会做这样的事情,至少每个乡村庭院房前屋后的那些绿树是他们自己种的。
这是一个现实问题,不得不面对。如何让所有的社会公民都自觉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宏伟事业当中来,成为生态保护与建设主要的社会力量是一个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着眼于未来,这也应该成为一个社会或社会人群不断走向文明进步的重要特征。因为,在任何一个社会,每一个公民都理应担负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也不例外。那么,怎么有效地加以政策性引导就成了一个如何决策的问题,而“庭院生态工程”就不失为一个有效的引导方向。以政策性投入为导向,鼓励引导城乡居民建设生态庭院,在改善城乡个人居住环境的同时,逐步改善城乡整体生态环境。具体做法因地、因人而异,突出个性化、人性化需求,求大同而存小异,大同是生态环境的整体向好,小异是千家万户的丰富多彩。
我有很多在乡村种植树木的体会,因而也思考过一些问题,比如植树造林。现在的一个问题是,有很多乡村居民植树造林的积极性很高,但到了植树的季节,却找不到理想的苗木。由此我曾萌生过这样一些设想,假如每年春秋植树季节,我们的林业部门通过向全民(包括学校和其他社会团体)免费发放苗木的方式,鼓励有条件自己植树的城乡居民积极植树造林,尤其是乡村,不仅可以解决这样一个难题枯竭庭院,也可以拓宽绿化渠道,扩大绿化成果。还可以采取城市居民或社会团体领养乡村荒地植树,或直接领养林地的办法,引导城市居民参与生态工程建设。如能这样,其长远生态效应无法估量。
一棵树枯竭庭院,无论种在什么地方,只要种活了,都是对国土的绿化,都会产生绿化的效应。一片荒滩荒坡的绿化,你也不必在意它属于哪个流域,是谁在绿化,只要山绿了,水清了,就是造福子孙后代。而只要有体制政策的保障,办法得当,管理到位,这样的举措便会具有深远的教化意义和历史性影响,产生巨大的社会聚合效应。它不仅能让社会人群和细胞单元切身体验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意义,更能提升全民参与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意识,提升国民整体文明素质,进而成为良好的家国情怀和社会风尚,形成国家意识,凝聚生态文明建设的力量。
而一旦这样的家国情怀蔚然成风,生态抑或绿色书写和阅读也会成为写作者或读者的一种自觉,进而会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进一步塑造民族国家的灵魂。如此,则会有城乡绿色掩映的千家万户,则会有城乡山野的一派葱茏。当城乡所有的庭院都一派生机盎然,所有人群都拥有生态优美的栖居环境的时候,我们就能诗意的栖居在这片土地上,美丽中国也才会走进所有国民的心里。
限时特惠:本站持续每日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课程,一年会员仅需要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长微信:Jiucx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