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部综艺节目火了,
说出来你也一定知道,名曰《国家宝藏》。
透过这档节目,
我们得以窥见历朝历代的文人雅士,乃至平头百姓,
为传承中华之文脉,
倾其一生默默守护,实在让人动容。
这一次,二更君要为大家讲述的,
也是这样一个守护者的故事。
闫民小时候就住在石家庄高柱古玩市场旁边,闲来无事就常去那边溜达,出于好奇买下几件锈迹斑斑的古代兵器,把玩一二。后来又找了些资料想一探究竟,没想到越查资料越沉迷于里头的学问,越是无可自拔。
三十多年前角度弧度,他修复了几把古刀剑,遂抱着学习的心态去拜访一位著名的收藏家。没想到这位收藏家却没将他放在眼里,拿眼一斜,说“在中国,就没有会研磨刀剑的人”。这番话如掷向湖心的一块巨石,在他的心里留下了不可抹去的痕迹。
闫民性格执拗,为了修复古兵器甚至辞掉稳定的工作,在长期无收入的情况下潜心研究。那么,旁人的诋毁又怎会吓退他呢?此后,他遍寻古籍、抽丝剥茧,力求接近中国古刀剑史的真相,执着程度可见一斑。
古代兵器修复大体可分两类,一是古兵器装具的修复,二是兵器刃体的的修复。然而到了现代,这两项技术一度失传。研磨师的任务,就是对已经有所损坏的兵器进行修补、打磨,让它能更好地保存、流传下去。
闫民正在修复的是一把清代的官刀,如今仅剩刀身和柄上三个小件儿。针对不同年代的古兵器,修复方案也不尽相同。若是修复这把刀,研磨刀身就是最为重要的步骤之一。行话说,“七条线,八个面,九个点”,研磨师在粗磨阶段,需要细心观察它的形制、宽窄、角度、弧度及纹理,一刻都马虎不得。
随后则是精磨角度弧度,用薄约0.5毫米的小石片反复推磨刀身,使刀剑表面研磨出来的纹理更加均匀。再用矿石粉和金属粉末,拌上刀剑油来擦拭刀身,使得最终研磨出来的刀身光可鉴人。当然,为了增强刀剑的欣赏价值,闫民还要给它制作木柄、包鱼皮、编织柄绳、制作吞口和手花孔等等。
对他来说,每一把刀剑都是一个生命、一段历史。它们一旦消失,就意味着一段古兵器历史的消亡,而这种消亡很可能是不可逆的。
所以,他将满腔匠心倾注于手里的每一件作品,不计成本,只为古兵器重现锋芒。
好的作品,自己就会说话。2008年,太原市晋祠博物馆做了一场海峡两岸古兵器研讨展,当时展出了几百件兵器,他总共有六件作品参展。其作品之惊艳,让台湾代表团都震惊不已,连连发出感叹,
“想不到古兵器研磨出来这么漂亮,也想不到中国古人当时的锻造技术这么精良。”
闫民的愿景也极其朴实,希望自己的技艺能更好更精,也希望这门手艺能让更多的人了解,而不是常人所理解的“磨剪子戗菜刀”,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承和保护这项曾经消失过的技艺。
限时特惠:本站持续每日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课程,一年会员仅需要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长微信:Jiucx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