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手术部位感染( site ,SSI)是指围手术期发生在切口、手术深部器官或腔隙的感染。主要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和器官/腔隙感染。
SSI 是在院内感染的第3位,在外科手术病人中的发生率是2%—5%,其发生将延长病人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并导致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增高,是最可能被预防的院内感染,而且其防控的意义重大,任重道远。
掌握SSI的危险因素,对于预防SSI 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SSI的风险取决于
1.切口内留存微生物的数量
2.微生物增殖和侵入切口及周围组织的能力
3.机体免疫系统的效能
患者因素
1.年龄:<15 岁和>60 人群的 SSI 发生率较高
2.肥胖:BMI>30kg/m2 者,SSI 发生率明显增高
3.术前住院时间:术前住院时间较长,增加了交叉感染和感染耐药细菌的机会
4. 合并基础疾病:合并糖尿病、恶性肿瘤及新辅助治疗、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慢性肝病、腹水、肾功能不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
5.术前术后营养状态: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贫血
6.药物因素:使用激素、免疫抑制药物等
7.ASA 评分:评分高者 SSI 发生率较高
8.其他:吸烟、饮酒,鼻腔中携带高浓度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术前准备
1.对 SSI 危险因素的认识和估计不足
2.未能有效控制合并疾病
3.未预防性应用抗菌素或用药不合理
4.术区皮肤准备不当
5.肠道手术准备不当
手术(术中)因素
1.手术切口分类:Ⅰ 类切口的感染率最低,Ⅱ、Ⅲ 类切口感染率增高
2.手术时间长短:手术时间越长ssi,SSI 发生率越高
3.手术技术因素:缝合、使用电刀不当,止血不彻底,污物异物存留,引流不当等,均增加 SSI 发生率
4.急诊手术 :接受急诊手术病情常急重,且术前准备有限
5.术中低体温:低体温影响中性粒细胞功能,降低机体免疫力
6.无菌操作及手术室管理:无菌术是预防 SSI 的关键。此外,参观人员过多ssi,走动频繁,麻醉医师手卫生情况不佳等,均利于 SSI 发生
术后因素
1.术后 SSI 预警不及时
2.抗菌素使用不当
3.液体治疗不当
4.切口换药和引流管理
5.合并疾病的处理和术后代谢紊乱的纠治
丁香园特邀赵东晖主任(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副教授,医学博士)为大家带来外科感染诊疗精讲,通过理论经验+典型病例+指南解读,系统剖析各类型外科感染诊疗要点。
VIP群内交流:
课程试看
临床病例展示:
视频课程试看:
课程大纲及知识要点
课程标题
知识要点
第1节外科感染的诊断与治疗(概论)
1.外科感染的特点和分类;2.外科感染的发生机制、转归和预防原则
第2节皮肤软组织感染(SSTI)
1.疖、痈、急性蜂窝织炎和丹毒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2.要命的SSTI——坏死性筋膜炎
第3节手部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
1.手部急性化脓性感染的临床病理特点;2.甲沟炎、脓性指头炎、急性化脓性腱鞘炎、滑囊炎和掌深间隙感染的临床表现和诊治;3.鱼际间隙感染1例解析
第4节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SI)
1.SSI的危险因素和诊断标准;2.2017版《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指南》解读;3.术后腹腔脓肿1例解析
第5节全身性外科感染
1.脓毒症和菌血症的概念;2.全身性感染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3.2013版SCC指南解读;4.病例解析
第6节有芽孢厌氧菌感染——破伤风与气性坏疽
破伤风、气性坏疽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
第7节外科病人的肠源性感染
外科肠源性感染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预防、诊断和治疗
第8节外科病人的真菌感染
外科真菌感染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预防和治疗
第9节外科应用抗菌药物的原则
1.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原则;2.围术期预防用药的指征和方法;3.常见外科感染性疾病的抗菌素经验治疗和目标治疗
第10节外科感染的最新进展和未来趋势
外科感染的基础研究和诊断、治疗、预防的临床实践进展及未来趋势
讲师简介
赵东晖,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普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博士。辽宁省抗癌协会老年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辽宁省免疫学会委员。
课程特色
1.理论结合临床病例,主任手把手教学。
2.典型病例及丰富的临床经验,加上指南解读,解决你面对外科感染时的困惑。
3.共 10 节视频课程(已更新完毕),从基础到阶级,系统全面讲解外科感染诊疗。
限时特惠:本站持续每日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课程,一年会员仅需要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长微信:Jiucx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