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天下之物无有不相互关,天下之大无有不相互连”;而孟子更将这种关联特性放大,认为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相互为体”。
当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放大后,便成了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当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受到了侵犯时,作为“社会个体”的我们,也会奋起反击,创造出人类历史上一个又一个精彩的“关系模型”。
“关系模型”不是生来就有的,它是对权力、关系的深刻修正。原以为权力只是一种单向施加的力,但实际上,权力会通过一种特殊的介质作用于他者,构成一种关系模型。
在这个构建关系模型的过程中,权力就有了三副面孔,才形成了我们如今的权力认知。真正的“权力”与“关系”都是动态的,若任人摆布、为所欲为,岂非“暴力”?
第一副面孔:暴力,是权力的第一面孔,权力的第一种“关系模型”
“暴力”是权力的第一种面孔。权力施加的暴力不仅是物理上的, 更是一种对人际关系绝对控制与绝对支配的权力形态,是对关系的绝对控制与傲慢。在学者罗素看来,“战争是继统一体后最无情的暴力,
也是人类最不应有的愚蠢行为”。将暴力施加于人或国,不仅会使原本和谐的关系变成恶性关系关系模型,更是对人和人之间关系的绝对剥夺与践踏。
因此,权力的第一种“关系模型”也就浮出水面—— 暴力制裁。这也是权力方和被支配者双方关系永远无法“平等”的原因。
>>权力是以暴制暴,还是以德服人?当代社会转向了后者
暴力制裁是权力方以“暴力”手段维护自身权威的最大底线。 “以暴制暴”只会造成权力与暴力的循环往复,失去了和谐公正。因此,权力方施加暴力的代价极大,只有在没有办法、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如此。
但换个角度说,若权力不再以暴制暴,而是“以德服人”, 以平等、和谐的方式行使权力,那权力和被支配者的关系就会成为和谐型。良好的“关系模型”,也才会逐渐取代暴力。
第二副面孔:交换,是权力的第二面孔,是“交易型关系”
第二种权力形态则是权力的“交换型面孔”, 也就是基于价值、需求的互惠关系。这种关系的本质是“利益交换”。 一种权力交换另一种权力,或交换利益的相对等价值。
有学者认为“交换”是人与人之间的正常行为,但像公司干部和经理的上下级关系就属于典型的交易型关系,权力方和被支配者之间的关系很容易因价值不对等或某种关系的单方面改变而“调整”关系。
>>权力交换过度变权力交易,易使个人利益凌驾集体利益
交易型关系的最大弊端在于易使个人利益凌驾集体利益。尤其在权力高度集中, 且个人对权力掌握程度弱的制度中,比如家族企业、官本企业、封建制度,权力交易型关系就很容易产生。
在古代,权力交易型关系的代表是“权臣”。权臣虽能威震一方,但也会以权谋私、权力交易,最终导致皇权、国权的蒙羞。权力不应成为人际关系的交换工具,权力方和被支配者的关系才会和谐。
第三副面孔:塑形,是权力的第三面孔,“塑形型关系”
权力的第三种面孔,是权力方通过奖惩和道德情感“塑形”被支配者的行为。 这种关系也叫“塑形型关系”,最易见于家庭教育、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权力通过奖惩制度来调控被支配者的行为, 看似是让关系朝着良性方向发展,但长久以往,被支配者的独立性、选择权却会被削弱,甚至剥夺了思考能力。
>>权力不该是“教育”,要塑形关系模型,就要给被支配者选择权
教育是权利塑形的优秀代表,但家庭、老师、国家等的“教育”却成了权力“塑形”的反面案例。家庭父母、老师和国家 应引导被支配者独立思考、选择,成为“启蒙者”而非“灌输者”。
在家长的“全能型教育”下,孩子将家长的长处与父母本身的道德观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观,缺少对社会的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同时,老师的 “填鸭式教学”和国家的“单一教育模式”也都过于自我中心、独裁型。
[第一章]权力有三副面孔,分别是暴力、交换和塑形
权力因人而异,每个人对权力的认知也不同。有人认为权力是施加在他人身上的压制和控制,是一种暴力;也有人认为权力是一种交换,是一种互利共赢。
但实际上,权力是向外施加的“力”,而这种力又会通过一种特殊的介质作用于他者,形成一种关系模型。在这个“关系模型”中,权力就有了三副面孔—— 暴力、交换和塑形。
[第二章]权力的三副面孔构成三大“关系模型”,权力不可任用
(一)权力的第一“大关系模型”:暴力型关系,一言不合就开火
权力的第一副面孔暴力,便构成了权力的第一“大关系模型”——暴力型关系 。以暴力为基础的关系模型是最不和谐、不平等的。
在暴力型关系中,权力的施加者与被支配者之间是绝对不平等的, 一方拥有对另一方绝对的控制权和支配权,另一方则处于绝对的被动状态。这种关系往往会导致矛盾的不断加剧,最终以暴力收场。
(二)权力的第二“大关系模型”:交易型关系,注重互惠
权力的第二副面孔则构成了权力的第二“大关系模型”——交易型关系。交易型关系重视互惠, 权力的施加者和被支配者之间建立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
例如,在职场中,上级与下属之间的权力关系就属于交易型关系。只要能履行职务、按时完成任务,上级就会给予下属合理的报酬和待遇;反之,上级给予下属惩罚和威胁。
(三)权力的第三“大关系模型”:塑形型关系,奖惩分明
权力的第三副面孔则构成了权力的第三“大关系模型”——塑形型关系。塑形型关系重视奖惩分明, 权力的施加者通过奖惩机制和道德情感去影响被支配者。若被支配者表现出色,权力方就会给予奖励和表扬;若被支配者表现不佳,权力方就会给予惩罚和批评。
例如,家庭教育、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就属于塑形型关系。但长期处于这种关系模型之中,被支配者的独立性、自由选择权和思考能力会受到极大压制。
权力的三副面孔构成了三个大关系模型:暴力型关系、交换型关系和塑形型关系。 其中,暴力型关系最为不和谐,但权力的行使并不等于暴力;塑形型关系最易剥夺他人思考能力、对世界的独立判断。
权力的三副面孔对关系模型的影响是深远的。良好的关系模型不仅能让人们更好地理解权力的本质,还能让人们更好地应对和规避权力的负面影响。
关系模型的好坏取决于对权力面孔的识别
因此,权力的不同面孔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也不同。如果一个人能够识别出权力的第三面孔,意味着他有能力识别权力的本质, 拒绝权力施加的暴力,抵制权力交换的利益诱惑,防止权力塑形的道德绑架,这就是好的关系模型。
但若权力方或被支配者未识别出权力的不同面孔,那长期处于权力施加的暴力、交换和塑形之中就会对自身和环境带来负面影响,甚至让人深陷权力的泥潭,无法自拔。
好的关系模型应具有对权力面孔动态变化的关注
一方面,权力的行使会影响关系的变化;另一方面,关系也会反过来影响权力的行使。良好的关系模型应当关注权力的动态变化,而不是一成不变的认为权力的任何施加都是对自身的侵犯。
若对权力的动态变化和重要性缺乏关注,那面对权力施加的暴力、交换和塑形,关系模型就会一味地拒斥、抵抗与反击, 关系只会更加恶化,甚至与人格分裂无异!
好的关系模型还需要关注权力施加的外在表现
在现代社会中,权力的外在表现形式和方式与传统模式大相径庭, 这就需要我们对权力的表现形式作出重新审视。比如,许多人在社交媒体上受到的言语攻击,可能就是一种对个人自由的侵犯。
同样,伴随着“去中心化”趋势的发展,权力的施加方式也在悄然改变。 过去单向度的权力施加如今可以通过行动、言论等多种形式施加,这也让“关系模型”变得更加复杂。
权力和关系之间的互动关系不仅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也影响着社会的运作。教育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需要关注权力施加的方式和外在表现, 以便更好地识别和应对权力的施加,教育应当重视权力意识的培养,让“权力”不再是负面词汇,而是给予个人选择权、推动社会发展的引擎。
要拥有好的关系,就要识破权力的三副面孔。权力的施加不应是暴力,而应建立在相互尊重与理解的基础上,促进双方的健康发展;权力的行使不应是单方面的交换,而应成为促进共同发展的动力;权力的塑形应关注对被支配者思考能力的培养,要让权力的施加真正成为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人类发展的动力。
限时特惠:本站持续每日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课程,一年会员仅需要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长微信:Jiucx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