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组合选择理论1952年由哈里·马科维茨(Harry )提出,当时二十五岁的马科维茨,将他对投资组合选择的想法写在了博士论文中。虽然论文里充满数学、统计学的语言,但最终通过答辩,后来还发表在了金融学期刊( of )上。理论中首次量化了投资中的收益与风险,并在金融投资的收益与风险权衡中,求解出了最优风险投资组合的权重。之前还比较“玄幻”的图表分析式的金融投资从此变得“科学”而“理性”,并能“准确”给出能真正指导人们的投资最优权重。毫不夸张地说,投资组合理论的横空出世掀起了第一次“华尔街革命”。

投资组合理论的核心问题。不确定条件下(风险)收益与风险的权衡( risk and )。而投资组合作用是通过分散化的投资来对冲掉一部分风险,就是人们常说的“不要把鸡蛋放到同一个篮子里”(Don’t put all eggs into one )。

组合投资背后的逻辑是资产配置。谈到资产配置,首先是在资产类别上的配置。

在我们看来,投资之前,投资者必须做出资产配置。资产配置其实在最高层面上,对每个投资者的财富规划,做出了风险控制。理财、投资部分的钱是投资者整个资产中一部分。投资组合理论或者叫分散投资理论,就一句话,不要把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因为事情总有万一,万事留有余地。

多少钱在房产上,多少钱在股票上,多少钱在基金上,多少钱是现金。做出资产配置的大概比例,也只需要大概比例就可以。其实对于资产配置早有论述:

犹太人传承的经典《塔木德》,大概上千年前就说了:所有人将他的资金要分成三份,1/3投资于土地,1/3投资于商业,还有1/3留下备用。

投资组合理论其实是为很多已有的分散资产配置的思想提出更为“数学”的解释投资组合理论,为已有的投资方法森林提供一个看似更为“科学”的打法。

组合投资的第二个层次是在某一个资产类别中不同证券之间的配置,比如挑选股票。计划用到股票上的钱,尽管去进攻,进攻伟大的极品企业,伟大的极品企业,带来伟大的收益。虽然这和投资组合理论有些违背,但是正如在第一章介绍的那样,在投资方法森林中,总有一套方法适合自己。

对“组合投资”见仁见智的理解

组合投资的胜利。富达麦哲伦基金鼎盛时期的基金经理彼得·林奇就是组合投资成功的实践。林奇管理的基金在很多股票上都有仓位。林奇属于专业的机构投资者,坚持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大牛股。在他退休后,写过一本入门的投资书——《学以致富》,说的就是投资最重要的事是理解企业,可见投资组合的胜利也许并不是“组合”的胜利,还是对企业对世界的“洞见”的胜利。

分散意味着平庸。我们知道组合投资的最大作用是分散风险,对于组合的投资收益实际是平均化的过程。可以夸张一点,如果组合包括了市场上所有的资产,那么组合的收益就是市场指数的收益。组合投资意味着分散投资,巴菲特曾说过:“分散投资只是因为无知,不要信投资类教科书上的东西“,"分散投资是种常见的策略,它只能让你取得平庸的效果,可能对于投资经理来说,这已经够了。但对于我们来说,这恰恰暴露了你不了解自己所投资公司的事实。

分散是心理的支撑。在行为金融学中,有一个著名的概念“损失厌恶”。话说人们及其不喜欢确定性的损失,面对损失会心跳加快、极不舒服投资组合理论,极可能导致不明智的投资决策,比如对于亏损的股票“死扛”,因为一日不卖出,这些亏损就不会实现。前面说的是亏损的不卖,而反过来,有的投资者心理承受能力很差,连账面上的亏损都难以忍受,当很优秀公司的股票在手,这时需要做的只是“拿住”,再“拿住”,“拿得再久一点”。但事实是,短期的下跌就让人在“损失厌恶”中迷失了方向,放弃了“相信”。

既然损失让人们避之不及,那么业绩平庸了些又算得了什么。所以分散投资不在于追求卓业,也不在于能把风险分散得有多低,而在于当你手里有个大牛股一旦短期“调整”,投资者能够心理不慌,因为组合中还有其他股票的利润足以支撑某只股票的一时亏损。可见分散投资更重要的意义是避免让你轻易地、频繁地走入亏损区域,支撑在亏损面前变得脆弱的心脏。

跳出现象看本质,不同视角,不同理解,不同投资。

作者简介:

肖欣荣,女,2004年获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教授。英国南安普顿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成果发表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金融研究》等刊物。


限时特惠:
本站持续每日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课程,一年会员仅需要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长微信:Jiucxh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