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宋代的秦少游,大家都知道传说中他娶了苏轼的妹妹苏小妹,并衍生了一大批风流韵事,所以秦少游格外出名。
传说归传说,真实的秦少游乃宋代秦观也。说起秦观,也是大大的有名。秦观,字少游,又字太虚,号淮海居士,别号邗沟居士,江苏高邮人。他是宋朝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与宋代大文豪苏轼十分交好,亦师亦友,他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并称“苏门四学士”。
然而秦少游的人生道路很不顺利,虽然在苏轼的鼓励帮助下考中进士,走上仕途,但是其后半生都是在坎坷的贬谪途中渡过的,可以说秦少游是历史上少有的悲情人物,但是他一路走来仍然能够坦然面对、乐观生活,感动了古今多少人。
我独不愿万户侯,惟愿一识苏徐州
秦少游早年是个官宦子弟,祖父当过县令,叔父当过转运使,父亲是太学生,还没入仕途就病逝了。他童年在祖父衙门里玩耍,少年在叔父衙门里读书。秦少游少时聪颖,博览群书,抱负远大,纵游湖州、杭州、润州(今镇江)各地。他成婚以后回高邮老家定居。
二十四岁那年,因为亲戚关系,秦少游结识了黄庭坚的岳父孙觉,当时孙觉是赋闲在家的官员。因为孙觉是苏轼的好友,秦少游得以读到苏轼不少作品。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诗人中间享有巨大的声誉。秦少游对苏轼崇拜至极。
以当时秦少游的地位,要想结交苏轼似乎还是高不可攀,不过秦少游自有主意。为了引起苏轼的注意,当他听说苏轼要到南方,路过他家乡时,他放了一个大招。据北宋释惠洪《冷斋夜话》载:“东坡初未识秦少游。少游知其将复过维扬,作坡笔语,题壁于一山寺中。东坡果不能辨,大惊;及见孙莘老,出少游诗词数百篇,读之,乃叹曰:‘向书壁者,岂即此郎耶?’”再加上苏轼拜访孙觉时,得到秦少游百余篇诗词,让苏轼读后印象大好,与秦少游结为神交。并写下了“故人座上见君文,谓是古人吁莫测”的诗句,来赞叹秦少游的文采。
熙宁十年(1078年),苏轼自密州移知徐州,秦少游在赴京高考顺途前往拜谒,写诗道:“我独不愿万户侯,惟愿一识苏徐州。”次年,他应苏轼之请写了一篇《黄楼赋》,苏轼称赞他“有屈(原)、宋(玉)才”。在此期间,秦少游与苏轼同游无锡、吴江、湖州、会稽各地,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虽然命运不济,秦少游两度应考均名落孙山。苏轼为之抱屈,并做诗写信予以劝勉。
元丰八年(1085年),秦少游终于考中进士,初为定海主簿、蔡州教授。后在范纯仁的引荐下,回京任秘书省正字。元佑六年(1091),因“洛党”贾易诋其“不检”而罢去正字。
元佑七年(1092年),苏轼自扬州召还,进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秦少游迁国史院编修,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同时供职史馆,人称“苏门四学士”。在京城任职的数年里,秦少游得与苏轼和黄庭坚的人交游唱和,关系密切。
元祐八年(1093)十一月,宋哲宗亲政,次年改元绍圣。绍,继承者;圣,指其先皇神宗。这个改元,政治倾向十分明显,等于宣示要把神宗开启的变法进行到底。于是,哲宗启用新党代表人物章惇担任宰相,旧党各派纷纷被斥逐。早在三月,吕大防、苏辙、苏轼等旧党领军人物皆被罢职外放,苏门其他成员黄庭坚、张耒、陈师道等无一幸免。秦少游改馆阁校勘,出为杭州通判,即太守的副职,相当于杭州市副市长。
四月,秦少游离京踏上了自己的贬谪之路。赋《风流子》词,表达心情:“寸心乱,北随云黯黯,东逐水悠悠。斜日半山,瞑烟两岸,数声横笛,一叶扁舟。”其意境充满孤寂、落寞和伤感的情怀。未曾想,从此秦少游再也没有回到京城开封。
市区收罢鱼豚税,来与弥陀共一龛
船行途中,尚未到达杭州,厄运又至,秦少游被削去馆阁校勘之职,再贬监处州酒税。处州,今浙江丽水市,地处浙西南,为浙闽两省结合部,是一个远比杭州褊狭的多地方,自隋朝至北宋,一直被视为南荒之地。《名胜志》载,处州因隋开皇九年(589),处士星见于分野而得名。
秦少游再次被贬的第一条罪状就是消极对抗。行程至汴水之上,秦少游作《赴杭倅之汴上作》:“俯仰觚棱十载间,扁舟江海得身闲。平生辜负僧床睡,准拟如今处处还。”这首诗,其实是秦少游的自我调侃,却被监管他的有心人,打了小报告,说秦少游心怀不满,消极对抗。
据《王方直诗话》载:“秦少游绍圣间谪外,以校勘为杭倅,方至楚泗间,有诗云:‘平生逋欠僧床睡,准拟如今处处还。’诗成之明日,以言者落职,监处州酒税,好事者以为诗谶。”
罪行之二是“影附苏轼,增损《实录》”。元祐年间,秦少游与范祖禹、黄庭坚、张耒等人参与编修《神宗实录》。秦少游刚离开京城,御史刘拯就上书弹劾秦少游等人随意增删篡改实录,污蔑诋毁先帝神宗皇帝。要求朝廷追究苏轼之罪,褫夺秦少游官职。
其后,御史周秩再次上奏,认为对秦少游处罚还不到位,于是朝廷下旨再降为左宣议郎,并贬为处州酒税,相当于丽水税务局长。
刚到处州时,秦少游的处境很艰难,开始连住处都解决不了。好在,尽管处州地处偏僻,由于秦少游的名气大,因而得到了地方豪杰的相助,免于露宿荒郊。最初,他曾寓居在一位隐士毛氏的故居文英阁中。不久,秦少游移居姜山酒税局,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办公场所兼寓所。
酒税工作就此展开,所以他写下了《题务中壁》一诗,其中有诗句描述了自己的工作环境,“醡头春酒响潺潺,垆下黄翁寝正安。”务中即酒税局,醡头则是酒坊出酒的龙头,秦少游的这两句诗清楚地记载酒税局紧挨着酒坊,酒税局长秦少游在紧挨着酒坊的卧榻上,闻着酒香酣然入睡。说明秦少游很快地适应了简陋的生活工作环境,认真开展工作。
这时,秦少游的《处州水南庵二首》,真实地记录了他工作之余的活和状态:
竹柏萧森溪南水,道人为作小圆庵。
市区收罢鱼豕税,来与弥陀共一龛。
此身分付一蒲团,静对萧萧玉数竿。
偶为老僧煎茗粥,自携修绠汲更宽。
水南庵即栖霞寺,位于今丽水市青田县鹤城镇水南村,沿途群山逶迤,瓯江流急,道路崎岖难行。但是秦少游工作之余,来到这里,也算是体验休闲,寻觅幽静吧。
在处州,秦少游还结识了青田慈仁寺(又称法海寺)住持、诗僧昙法师。两人情趣相投,相处甚洽,诗歌唱和,参悟人生。绍圣三年(1696)早春,秦少游去法海寺抄写佛书,并题绝句《题法海平阇黎》于寺壁之上:
寒食山州百鸟喧,春风花语暗川原。
因循移旧依香火,写得弥陀七万言。
秦少游让自己默默抄写佛书,打发日子。可是就是这个愿望,仍然被人算计。据《宋史·秦观传》记载:“使者承风望指,候伺过失,既而无所得,则以偈告写佛书为罪,削秩移郴州。”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这也被罗列罪名,再次贬黜至郴州。悲哉!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绍圣三年(1096)秦少游被贬监处州酒税的第三年,再次被贬而且降低了待遇,贬往郴州。从浙西的处州前往湘南的郴州,路途遥远,山高水长,他再一次踏上了难以预料的坎坷路途。
秦少游经长江过鄱阳湖、洞庭湖。到达洞庭湖的时间是当年十月十一日,秦少游伫立湖边,感慨万千。自己曾以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人生座右铭,希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然而事与愿违,怎能不令他唏嘘叹息!想起尚在病中的母亲,他更是格外难受,自己被贬受难尚在其次,无力保护母亲平安才是最大的悲哀。可他又能怎样,只有祈求上苍、神灵保佑。
秦少游仓促备些祭奠之物,作《祭洞庭文》,望空祭拜洞庭、青草湖境内的各路神灵:“观之得罪本末,诸神俱知。愿加哀怜老母,异时经彼重湖,赐以便风,安然获济。仍愿神贶,早被天恩,生还乡邑。”
岁末,秦少游终于抵达郴州,赋《阮郎归》词,表达此时的心情:“湘天风雨破寒初,深沉庭院虚。丽谯吹罢小单于,迢迢清夜徂。乡梦断,旅魂孤,峥嵘岁又除,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虽然秦少游在表达孤苦难诉的情怀,但是他并没有消沉,他没有荒废,而是利用在郴州的时间,开始编著他的《法帖通解》。
秦少游在秘书省工作时,见到了常人做梦也难以见到的历代名家真迹,眼界大开,对其书法的提高无疑是一个质的推进。那时因忙于校书等例行公事,关于法帖的一些零零星星的心得、见解无暇整理。而如今投宿在郴州的荒郊旅舍,有了漫长而孤独的时光,他自然不会放,便潜心撰写书法理论,终于完成了带有学术论著性质的《法帖通解》一书。
法帖是指宋太宗淳化年间的《淳化法帖》,传世《淳化法帖》共十卷,采古代帝王以及名人之书,以东晋“二王”居多。秦少游共著了《汉章帝书》《仓颉书》《仲尼书》《史籀李斯书》《钟繇书》和《怀素书》等六篇,皆见于其中,故曰“通解”。《法帖通解》是北宋为数不多的较为系统的书法理论,明人徐渭评介其“通卷可入书法谱”,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绍圣四年(1097)初,形势愈加险恶,新党步步紧逼,丝毫不放松。秦少游于当年春二月被再贬横州(即今天的广西横县)。据《皇宋资治通鉴纪事本末》“逐元祐党人”条记载,“郴州编管秦观移送横州编管。其吴安诗、秦观所在州郡,差得力州职员,押伴前去,经过州军交割,仍仰所差人常切照管,不得别致疏虞。”
诏书下来后,刚刚落脚郴州,初步有所稳定的情况下,再急匆匆南迁,的确让秦少游在感情上难以接受,满腔愤怒无处倾诉,于是临行前写下了千古绝唱《踏莎行·郴州旅舍》: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这才有了后世的郴州三绝。随着时间的推移,贬谪的升级,秦少游的心情逐日下沉。可是他那颗火热的心却仍然在燃烧。
挥汗读书不已,人皆怪我何求
宋代郴州已经属于南蛮之地,地势险要,自古便有船到郴州止、马到郴州死、人到郴州打摆子的说法。再往南贬秦少游,岂不是置他于死地吗?
绍圣四年(1097年)春三月,秦少游从郴州启程,经过衡州(今湖南衡阳市),过永州,南循湘水,由灵渠入漓江,在经桂州(今广西桂林市),一路急流险滩、山高路险,到达横州时已是初冬了。当年,苏轼也被贬海南。
尽管心情低到底的秦少游一路颠沛流离,风餐露宿,但是他的心中仍然有一团火。经过衡阳时,他在当地官员的陪同下,游览了南岳衡山诸峰。他还专门登上了南岳主峰,在领略南岳的绝美风光的同时,他意在专门拜访衡山花光寺僧仲仁。
仲仁本为会稽(浙江绍兴)人,宋哲宗元祐年来到横州,因住花光寺,人称花光和尚。他酷爱梅花,每值春暖花开,他终日坐卧其间,吟诵摹写。以善画墨梅而名播于世,成为墨梅梅花法的鼻祖。
可惜的是秦少游登门之时。仲仁恰好出远门,因而未能谋面,于是留下一简求《墨梅》:“仆方此忧患,无以自娱,愿师为我作两枝见寄,令我得展玩,洗去烦恼,幸甚!”梅花乃花中君子,秦少游求取《墨梅》,岂止是洗去烦恼,实质上是表达了其高洁的志趣。
过了衡阳,秦少游沿湘江继续南行,初夏四月抵达永州祁阳地界。这里有著名的“浯溪摩崖”,秦少游必须到此一游。
“浯溪摩崖”位于潇湘二水交汇处的浯溪峭壁上,浯溪是一条北汇于湘江的小溪,本无名。唐代道学家、诗人元结屡经此地,感景物幽胜,遂在溪畔筑庐为室暂寓,名之为“浯溪”,意在“旌吾独有”,并撰写《浯溪铭》,浯溪因而得名,而后镇以溪名。
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元结在率兵镇守九江、抗击“安史之乱”叛军时,曾写下充满浩然正气的《大唐中兴颂》一诗。
过了十年,元结因母亲病逝回浯溪隐居守制,适逢好友、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抚州刺史任满北归。元结就请颜真卿到浯溪,并书刻《大唐中兴颂》在浯溪临江峭壁上。因文奇、字奇、石奇,世称“摩崖三绝”。
秦少游伫立江边,仰视并细细揣摩石壁上那浩气凛然的诗文和刚毅酋劲的书法,只觉胸腔豪情激荡,不吐不快。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对此有生动的记载:“(少游)次永州,因纵步入市中,见一士人家,门户稍修洁,遂直造焉。谓其主人曰:‘我秦少游也,子以纸笔借我,当写诗以赠。’主人仓促未能具。时廊庑间有一木机莹然,少游即笔书于其上。”
这段记载,说明黄庭坚“对客挥毫秦少游”的评价没有丝毫的夸张。秦少游的这首诗题目为《题浯溪中兴颂》:
玉环妖血无人扫,渔阳马厌长安草。
潼关战骨高于山,万里君王蜀中老。
金戈铁马从西来,郭公凛凛英雄才。
举旗为风偃为雨,洒扫九庙无尘埃。
元功高名谁与纪,风雅不继骚人死。
水部郎中星斗文,太师笔下蛟龙字。
天遣二子传将来,高山十丈磨苍崖。
谁持此碑入我室,使我一见昏眸开。
百年废兴増叹慨,当时数子今安在。
君不见荒凉浯水弃不收,时有游人打碑卖。
对于郭子仪这位平定“安史之乱”的第一功臣,秦少游是十分崇拜的,他在年轻时曾作《郭子仪单骑见虏赋》,咏史言志,抒发自己期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壮烈情怀。然而他眼下的处境,正所谓是时乖运蹇、壮志难酬。但从诗歌中,仍能触摸到秦少游那壮心不已的火热衷肠。后来,这首诗被转刻到浯溪摩崖上,是秦少游存世不多的真迹之一,弥足珍贵。
初到横州,秦少游寓居城西登高岭上的浮搓馆里。相传晋代逸士童京寓居城西登高岭,秋夜泛舟江上,遇到一个仙人乘搓于浦,横州因而别名搓浦,郁江横州段因此别称横搓江。宋初州守张垓建仙搓亭,“搓亭秋眺”成为古横州八景之一。
秦少游暂住的浮搓馆名字听起来很浪漫,其实环境的恶劣程度超过了秦少游的想象,一是冬季有蚊子,二是四季都热。这从秦少游的诗歌中可以感受到。其《冬蚊》诗写道:
蚤虿蜂虻罪一伦,未如蚊子重堪嗔。
万枝黄落风如射,犹自传呼欲噬人。
关于横州溽热的气候,秦少游在《宁浦书事六首》之三中写道:
南土四时尽热,愁人日夜俱长。安得此身作石,一齐忘了家乡。
这么热的天,蚊子横行,秦少游能干啥呢?读书。《宁浦书事六首》之四写道:
挥汗读书不已湘天风雨破寒初,人皆怪我何求。
我岂更求荣达,日长聊以销忧。
秦少游编管横州遭受苦难,但在横州人看来,那是天赐良机,给他们送来一位难得的名师。当地及邻近州县的不少学子慕名前来拜谒求教,秦少游干脆在寓所收徒讲学,一度荒凉冷落的浮搓馆一时竟门庭若市。
在一位祝姓秀才的首倡和资助下,秦少游开设了横州第一家书院。据《横州志·怀古亭记》载:“(少游)择生童之俊秀而督课之,经指受作文,皆有法度可观。”
横州城西一条溪流,溪上有桥,溪边遍植海棠花,景色优美。春社之日,居住在桥畔的祝秀才邀请秦少游和众诗友在家中饮酒聚会。秦少游是性情中人,很快醉卧于主人家床上。到第二天早晨方被主人叫醒,于是秦少游赋词《醉乡春》一首,题在主人家的屋柱上:
唤起一声人悄,衾冷梦寒窗晓。 瘴雨过,海棠开,春色又添多少。
社瓮酿成微笑,半缺椰瓢共舀。 觉倾倒,急投床,醉乡广大人间小。
接着秦少游又写了《海棠春》一首:
流莺窗外啼声巧,睡未足、把人惊觉。翠被晓寒轻。宝篆沉烟袅。
宿酲未解宫娥报,道别院、笙歌会早。试问海棠花,昨夜开多少?
秦少游的词传开后,横州人便将那桥命名为海棠桥,从此成为横州的象征而美名远扬。南宋淳祐六年(1246)重修海棠桥时,郡守刘受祖亲撰《海棠桥记》,对秦少游的贡献给与高度评价;“今之言宁浦者,必曰海棠桥,言海棠桥必曰秦淮海。是州以海棠桥重,桥以秦淮海重矣。桥名海棠,未可更也。”
休言七十古稀有,最苦如今难半百
元符元年(1098)九月,厄运继续往秦少游头上砸来,他再次遭贬。据《宋史·哲宗纪》载:“秦观除名,移雷州编管。”《皇宋资治通鉴纪事本末》中“逐元祐党人”条记载详细:“追官勒停横州编管秦观,特除名永不收叙,移送雷州编管,以附会司马光等同恶相济也。”
这次更绝了,秦少游被一撸到底,变成了草民一个。从横州往雷州(今广东雷州市)途中,有一个天然的险隘鬼门关。这里地处岭南荒蛮之地,山路陡峭。特别是地处热带、亚热带丛林,气候潮湿,充满山岚瘴气,蚊虫鼠蚁繁多,人畜极易染上瘟疫。民间遂以“鬼门关”称之,谚云:“鬼门关,十人去,九不还。”
鬼门关虽是天然险隘,却是当年中原通往南方各州必经之路。唐代李德裕,北宋苏轼被贬海南时湘天风雨破寒初,都是从此经过,他们感慨于其惊险,纷纷留下了诗作。秦少游过此,自然留下诗作,赋诗《鬼门关》:身在鬼门关外天,命轻人鲊瓮头船。北人恸哭南人笑,日落荒村闻杜鹃。
抵达雷州这一年,秦少游刚好五十岁。生日之夜,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披衣而起,写下了《反初》一诗,对自己的人生予以反思:
昔年淮海未,邂逅安期生。
记我有灵骨,法当游太清。
区中缘未段,方外道难成。
一落世间网,五十换嘉平。
“五十而知天命”。秦少游屡遭贬谪,深处边陲蛮荒之地,处境维艰,继续反思自己的人生之路,特别是进入官场之后的起落浮沉。《自警》诗正是他思考的结果,其中写道:
争名竞利走如狂,复被利名生怨隙。
贪声恋色镇如痴,终被声色迷阡陌。
休言七十古稀有,最苦如今难半百。
闻道蓬宫仙子闲,红尘不染无瑕谪。
日久,秦少游心态渐渐趋于平静。他开始用诗人的审美眼光观察生活,以平实的手法感时记事,先后写了《雷阳书事三首》《海康书事十首》《饮酒诗四首》等,记述了自己的生活境况和心态,记述雷州地区的风土人情,形成了秦少游后期创作的一个高潮。
其中《海康书事十首》之一写道:
白发坐钩党,南迁海濒洲。
灌园以糊口,身自杂仓头。
篱落秋暑中,碧花蔓牵牛。
谁知把锄人,旧日东陵侯。
秦少游对自己的雷州生活作了写实性的描述,似乎在仰天把问,这个像仆人一样把锄耕耘的人,还是那个才华横溢的秦学士吗?这不正透着秦少游不甘于这般生活的心境吗?
秦少游与被贬谪海南谵州的苏轼,虽然隔海相望,天各一方,却能够常常诗书往来,相互慰藉。秦少游一有新作,就乘便人捎寄。每当得到苏轼的复函,这给予秦少游多大的鼓舞和温暖呀!
元符三年(1100)春正月,宋徽宗即位,政坛终于有了新的转机,迁臣多被召回。秦观也复命宣德郎,放还横州。而苏轼也移廉州安置。
六月二十五日,苏轼到雷州,见到了秦少游。秦少游赋《江城子》一首,表达与苏轼相会的悲喜交加心情:“南来飞燕北归鸿,偶相逢,惨愁容。绿鬓朱颜重见两衰翁。别后悠悠君莫问,无限事,不言中。 小槽春酒滴珠红,莫匆匆,满金钟。饮散落花流水各西东。后会不知何处是?烟浪远,暮云重。”秦少游还作诗一首赠苏轼。
八月二十一日,秦少游走到藤州时,因中暑病重,在光华亭上去世。据《宋史·秦观传》载:“徽宗立,复宣德郎,放还至滕州,出游光华亭,为客道梦中长短句。索水欲饮,水至,笑视之而卒。”
时年五十二岁的秦少游终于走完了自己的坎坷无比的一生。苏轼闻恶耗,深致哀痛,在多个场合提及秦少游去世后的损失,“少游遂死与道路,哀哉痛哉!”
可见,秦少游一路走来,无论身处怎样的绝境,他都没有绝望,而是带着一颗火热的心,与无限的希望,走着他那艰难的路,一路蹒跚,一路歌唱,留下了一大批珍贵的诗词作品,成为人们今天仍在慨叹的话题。
秦少游真汉子,大诗人好词人,无论其诗词还是其坚韧不拔,都是千古绝唱,绝唱千古!
限时特惠:本站持续每日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课程,一年会员仅需要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长微信:Jiucx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