嬛嬛和当时京中万千少女一样,在闺中就对果郡王有一层厚厚的滤镜,入宫的第一个除夕夜她和槿汐聊起果郡王时眼里充满星星,像是在说自己的偶像:“闲云野鹤,精于六艺”。

经历出逃闲月阁时画舫上惊心一瞥,借夕颜花暗通心意;失子失宠时一曲长相思余音绕梁,宽慰深宫中孤独的灵魂;离宫时从北京到苦寒无比的宁古塔,他说只是顺路;凌云峰下嬛嬛终于直面自己的心意,循着长相思的曲调穿过雷雨交加的夜选择了果郡王,终生所约,永结为好。

彩云易散琉璃脆,沉醉在纯爱的时光总是昙花一现。为了保全家人和果郡王的孩子,嬛嬛不得不找雍正给自己孩子上北京户口。劫后余生的果子无法违抗命运的安排,只得恭送钮祜禄甄嬛荣耀回宫。

此后的果郡王终日消沉,每次遇见嬛嬛都情难自禁,甚至陷入雍正让嬛嬛假和亲的圈套,坐实雍正对他们宫外stone的怀疑。作为代价,雍正封果郡王为亲王,让他驻守边关三年,非诏不得回京。

虽然三年之约,心照不宣约定的是果子的死期,但果子给雍正的奏折中引用的一句诗让雍正将果子的结局一锤定音。

宝子们知道是哪一句吗~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_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_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句诗出自唐朝边塞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二首·其一》,以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

而在雍正眼里却是果亲王想邀买人心的证明,尤其是听到张廷玉向他汇报边关安定,准格尔秋毫无犯;果子在边塞治军严明,与将士同吃同住之后更加坚定了雍正的杀心。

而这些,只是需要拿来做借口的朝政之事。因为“熹贵妃安”,果子必须消失。皇帝怎么能戴绿帽子呢?边关三年名为派遣实则流放,更确切地说是果子的死缓判决。皇帝想杀人,还需要理由吗?只是需要维护皇家的体面。无论果子励精图治或者安稳摆烂,都逃不了既定的结局。如果他不想体面,雍正就会帮他体面。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_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_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正是这句“春风不度玉门关”,果子的死期尘埃落定。

现在让我们走进这首凉州词,看看边关的世界吧~

凉州词二首

【唐】王之涣

其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其二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诗中所写玉门关属于汉长城的关口。凉州词又名《出塞》。是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配的唱词。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

凉州属唐陇右道,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凉州词二首·其一》首句写远望黄河,如在天际,所以说“远上白云间”,次句写孤城,“万仞山”是孤城的背景,可能是近处背景,也可能是黄河一路奔流所经过的山脉。黄河白云,山峰万仞,孤城挺拔雄悍,又不免孤独悲凉。在这样的氛围中,羌笛一吹,如怨如诉,而羌笛所吹,又是《折杨柳》一曲,不能不引起戍边之人的思乡之情。

《折杨柳》:“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第三句由此化出,戍边之人不可能无怨。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想要折杨柳赠别也不能,吹笛怨别更属徒然。

诗中“玉门关”可实指,也可泛指边塞,与“黄河”一样有深广的时空性,春风自古吹不过玉门关。通篇不言“征人”,但将征人之苦与怨化作具体的形象,具体可感而又朦胧含蓄。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_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_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第二首诗反映的是唐朝与北方胡人政权之间的关系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中牵涉到唐玄宗对待突厥问题的历史事件。

开元年间,突厥首领小杀曾乞与玄宗为子,玄宗许之。又欲娶公主,玄宗只厚赐而不许和亲。后小杀问唐使袁振,袁振说:“可汗既与皇帝为子,父子岂合为婚姻?”后小杀遣其大臣颉利发入朝贡献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颉利发与玄宗射猎,时有兔起于御马前,玄宗引弓傍射,一发获之。颉利发下马捧兔蹈舞曰:“圣人神武超绝,人间无也。”后来玄宗为其设宴,厚赐而遣之,最终不许和亲。

诗中的后两句通过突厥首领心理活动的微妙变化赞颂了唐玄宗的文治武功,说明其威势足以震慑周边少数民族,对于他们的无理要求坚决按原则办事,决不肯对之妥协以求苟安,从侧面赞颂了唐朝在处理少数民族关系上的有理有节,借突厥首领求和亲的失望而回反映唐朝的强大,充满民族自豪感。

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_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_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折柳赠别的风习在唐时最盛。“杨柳”与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所以,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而“羌笛”句不说“闻折柳”却说“怨杨柳”,造语尤妙。这就避免直接用曲调名,化板为活,且能引发更多的联想,深化诗意。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就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

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的怨情是强烈的,而以“何须怨”的宽解语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这第三句以问语转出了如此浓郁的诗意,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就水到渠成。正因为《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所以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

《凉州词》在当时广为传唱,与之相关的还有一个流传极广的“旗亭画壁”故事。出自中唐时薛用弱所著的《集异记》。

据说,一日天寒微雪,王之涣、王昌龄、高适一起来到旗亭这里饮酒。此时,十多名梨园伶官和歌女也来此地饮酒,喝得高兴之后便唱起曲子来。当时所唱的曲子就是文坛上最流行的诗篇,王之涣等人便在旁边一面烤火一面观看。王昌龄提议说:“我们各擅诗名,不知究竟谁胜于谁,今天可以赌赛一下,看这些歌女唱谁的诗多,谁便为优胜者。”王之涣和高适也十分赞同。

只见第一个歌女唱的是王昌龄的“一片冰心在玉壶”,第二个唱的是高适的“开箧泪沾臆”,第三个唱的是王昌龄的“奉帚平明金殿开”。见王昌龄、高适占了先,王之涣不慌不忙地说:“这几个都是普通歌女,请看最漂亮的那位唱的是谁的诗。若唱的不是我的诗,我就终身不敢与二位争衡了。”

待到那个歌女唱诗时,果然是王之涣的《凉州词》,三人开心大笑起来。从此“旗亭画壁”一事传为风流佳话,在元代被编成杂剧上演。

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_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_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在文章的最后,麻烦宝子们留步看一看这道真题可以做对吗~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参考答案

拟人

【解析】“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出自唐朝王之涣的《凉州词》,描写了边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没有消沉的情调。悲壮苍凉,流露慷慨之气。这句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怨”字将羌笛拟人化。羌笛本是一种乐器,本身没有情感,在这里诗人赋予羌笛人的情感,仿佛羌笛在吹奏《折杨柳》曲调时,也带着怨恨的情绪。“春风不度玉门关”将春风拟人化,“度”这个动作本来是人的行为动作,这里把春风当作人,好像春风有意识地不越过玉门关,不肯光顾玉门关外的这片土地。

那么现在,你心中的疑惑解开了吗?


限时特惠:
本站持续每日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课程,一年会员仅需要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长微信:Jiucxh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