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寸赤心惟报国
——砥砺当代知识分子精气神①
“家国情怀需要用热血挥就、靠奋斗书写”“新时代我们更应急国家之所急、解发展之所难”“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妄自尊大,得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前不久,62位优秀专家人才代表受邀前往北戴河休假,一番真情话语,映照着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赤子之心。
宋人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讲道义、重德行、勇担当,尊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底色,绵延至今仍熠熠生辉。今天,我们迎来一个世人瞩望的新时代,面临复兴大势,身处时代大潮,迫切需要当代知识分子砥砺精气神,担起大道义,把浓厚的家国情怀倾注到实现伟大梦想的坚实步履中,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融入到新时代的奋斗召唤中,把深重的道义担当转化为祖国和人民所急盼的创新实践中。
不负“赤子心”,当有“大我”。“坚持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始终胸怀大局、心有大我”,这是党和人民对广大知识分子的期望。从钱学森、华罗庚、李四光等老一辈“海归”毅然回到祖国怀抱,到西安交通大学“西迁人”科技报国的爱与坚守,再到赓续传承的“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无数知识分子心有“大我”,以铁肩担起道义责任,以智慧推动历史前行。今天,黄大年、李保国、南仁东、钟扬等优秀人才的故事,为什么能如此感染心灵、触发共鸣?就是因为他们“一寸赤心惟报国”,义无反顾以身许党许国,让生命为时代而澎湃,为人民而奋进。
不负“赤子心”,当守“大道”。“坚守正道、追求真理,立足我国国情,放眼观察世界,不妄自菲薄,不人云亦云”,这是党和人民对广大知识分子的期待。懂得“人间正道是沧桑”,就不会因一时的挫折而踟蹰不前,被眼前的困难束缚住手脚;坚信“真理是存在的顶峰”,一以贯之追寻真理、拥抱真理,就能筑牢自信心,为前行增动力。面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纷繁世界,保持清醒,坚守“大道”,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做大学问、做真学问,才能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不负“赤子心”,当求“大是”。“实事求是、客观公允,重实情、看本质、建真言,多为推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献计出力”,这是党和人民对广大知识分子的期许。席泽宗院士曾悉心总结,科学精神就是“求是”。焕发“求是”精神,贡献“求是”智慧,既是知识分子的品格,也是知识分子的优势。今天,从打赢“三大攻坚战”,到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再到建设创新型国家,都迫切需要广大知识分子为党和人民求“大是”,积极建真言、献良策,深钻研、出大计,助力中国航船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毕业时,黄大年在给同学的赠言中写道,“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回国后,他连轴转忙到病倒,苏醒后赶紧叮嘱,“我要是不行了,请把我的电脑交给国家”。诚可谓一颗“赤子心”,一生报国志,感动亿万人。像黄大年那样心有“大我”、坚守“大道”、追求“大是”,当代知识分子定能书写新时代的报国传奇。
板凳甘坐十年冷——砥砺当代知识分子精气神②
既有仰望星空、紧跟时代的格局与胸襟,也有坐“冷板凳”的耐力与能力,这是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精气神。
播“种”未来的钟扬曾有言:当一个物种要拓展其疆域而必须迎接恶劣环境挑战的时候,总是需要一些先锋者牺牲个体的优势,以换取整个群体乃至物种新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同样需要一些先锋者瞭望和前瞻,以利我们更好前行。
作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知识分子所从事的工作极具探索性、创造性,敢于弄潮涛头、踏浪而行,让“想做的事永远超过能做的事”,就能够在风云际会之时,为国家和民族作出突出贡献。当前,我国正在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正在进行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呼唤知识分子“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以行动催生创新之花、收获创造之果。
无论哪一门学问,越是接近未知的“无人区”、创造的“高寒区”,越需要生命力的燃烧。有了这种满溢的热情,才能激发巨大的潜能、创造一流的业绩,进而形成强大的磁场,影响和带动他人共同拼搏。“要做就做最前沿的!”科研先锋马伟明正是凭着这样的觉悟,在科技创新的征程上奋起直追、弯道超越,锻造出一件件制胜深蓝的国之重器。在改革创新的疆场上,每个岗位都不乏敢为事业拼命的杰出知识分子。他们的光热“是烈火,是火山,是太阳”,他们的行进“是奔湍,是弹丸,是惊雷”。多一些这样的先觉、先闯、先干,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就能渐行渐近。
然而,“有些路看起来很近走去却很远的,缺少耐心永远走不到头”。成功需要锐意进取,也离不开沉潜积淀;创新需要滚烫的热血,也仰赖于冷静的头脑。高远的目标落实于细密的探索,深邃的思想植根于日常的观察。不管是科学攻关、调查研究,还是教书育人、著书立说,都遵从“欲速则不达”的原理。特别是在一些比拼速度的创新领域,如果一味追求“速成”,反倒可能“速朽”。所谓“人向静中忙”,越是等不起、越要坐得住,越是慢不得、越要沉住气。缺少坐“冷板凳”的精神,是万万不行的。
紧跟时代,未必是万众瞩目、出尽风头,更可能是埋首于桌边案头,躬身于田间地头,扎根于戈壁滩头。语言学家王力一生笔耕不辍,84岁高龄时依然坚持每天伏案8到10小时,任何与研究和写作无关的事一概不问;小麦育种专家王辉40余年与土地为伴,为了看到麦子的“神”,在田野里一待就是一整天;“两弹元勋”邓稼先埋名戈壁数十载,常年风餐露宿,“用最原始的办法”破译原子弹的奥秘……正因为他们怀着“弄潮儿向涛头立”的志向,才能坐得住、坐得稳“冷板凳”,最终走通了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攀登上一座又一座高峰。事实证明,只要怀着“火热的耐心”、保持“深沉的豪情”,再大的浪头也能驭稳,再冷的板凳也能坐热。
紧跟时代,热情如火、疾行如风;坐“冷板凳”,清湛如水、不动如山。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为己任,锐意进取、沉潜蓄势,当代知识分子一定能把个人理想融入波澜壮阔的时代洪流。
士不可以不弘毅——砥砺当代知识分子精气神③
每每看到科研尖兵、优秀专家、学术带头人等典型人物的事迹,心头总有一番特别的感动。那种担当道义、践行所学、锐意进取的精气神,传递着激励人心的力量。
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可说是时代风貌的生动注脚。自古以来,知识分子总能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凝聚起向上向善的正气。从先秦诸子到“班马”“李杜”,从严复、林纾到钱学森、邓稼先、黄大年、李保国……他们或皓首穷经、寄身翰墨,或潜心钻研、探求真理,或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博学笃行的精神,求真务实的态度,为更多人照亮了前行的道路。迈步新时代,知识分子承载着新期待,唯有怀抱“士以弘道”的价值追求,激发学有所长、术有专攻的自身优势,才能不断提振精气神、成就新作为。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攀登知识和创新的高峰,离不开吃苦不言苦、知难不畏难的进取精神,既要志向远大,也要意志坚强。今天,围绕经济竞争力的核心关键、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国家安全的重大挑战等方面的创新实践,只会比以往难度更大。如果缺乏坚韧的意志、勇毅的精神,没有一股“于满是荆棘的荒野里踏出一条路”的闯劲,就难以取得新突破、开辟新天地。“种子专家”钟扬扎根青藏高原16年,“吃最苦的苦”,为未来留下了4000万颗种子;“高铁二等座院士”刘先林两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背后是他年近八旬依然“永不停歇”的工作身影。求知求学、科研攻关,没有捷径可走。知识分子不必做苦行僧,但不能不下苦功夫。
肩负时代赋予的重任,还当砥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学术精神砥砺,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回忆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研制时说,当时没有计算机,只能用算盘进行海量复杂的运算,“常常为了一个数据……日夜不停地计算,争分夺秒”。如果没有严谨的治学态度与求是的科学精神,小小算珠如何能撬动大国重器的梦想?今天,物质日渐丰盈,设施日臻完善,一些人却丢掉了优良学风和务实态度,急功近利、东拼西凑、捏造数据、粗制滥造,只求著作等“身”,不求著作等“心”。如此这般,何谈以深厚的学识赢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引领风气?唯有端正学风,真做学问、做真学问,方能造福国家、成就自我。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行动能力,检验着一个人的实践品格。身处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面临不容忽视的风险与挑战,我们还有一些关键技术被“卡脖子”,还有不少领域尚在“跟跑”阶段,亟待知识分子为改革发展提供更多智力支撑、创新支撑。面向现实问题、砥砺实践精神,将知行合一落在实处,知识分子才能把握时代机遇,充分实现人生价值。
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无以致其远。赓续“弘道”之追求、“弘毅”之精神,为祖国和人民立德、立功、立言,当代知识分子必将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成就无悔人生、唱响奋进之歌。
俯首甘为孺子牛——砥砺当代知识分子精气神④
这是一组令人肃然起敬的“时间记忆”:邓稼先为了国家核弹事业,离妻别子,隐姓埋名20多年;黄旭华为了研制出核潜艇核心技术,攻坚克难,“人间蒸发”30年;南仁东为了打造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埋首攻关,专注于此20余载……他们,为什么能“主宰”时间,最终被时间所铭记?一个至关重要的答案,就是“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
哲人有言,“奉献乃生活的真正意义”。无私、利他的奉献精神,能够升华生命的价值。我们的民族历来崇尚奉献,在几千年的时间长河中,留下了许多淡泊名利、勤于付出、勇于献身的感人故事,熔铸成伟大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奋进在新时代,我们取得了不俗的成就,渴望成就新的光荣,然而天上不会掉馅饼,民族复兴的梦想不会自动实现,需要时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时代期盼着,广大知识分子勇立潮头、矢志奉献,以甘当“孺子牛”的勇毅接续奋斗,书写改革创新的新画卷。
甘为“孺子牛”,心中装满忠诚与信念。一个人志存高远,始终忠于党和人民,双脚就能充满前进的力量。原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第一大地测量队的科技工作者们,几代人薪火相传,在60多年时间里,48次踏入新疆腹地、46次深入西藏无人区、36次进驻内蒙古荒原,先后有46名同志献出生命,用汗水乃至生命默默丈量着祖国的壮美河山。将有限的生命无私奉献给人民,将无限的情感真诚奉献给国家,我们的事业,正是靠千千万万人的忠诚奉献不断铸就的。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用奉献点亮人生的征途,可谓知识分子的应有担当。
甘为“孺子牛”,甘愿淡泊于功名利禄。奉献意味着舍弃,明辨公与私、看清舍与得,方能抵达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累的精神境界。观察那些默默奉献者,有的人放弃了海外优越待遇,不远万里回国扎根科研一线;有的人离开了繁华的大都市,去艰苦的边疆支援建设、绽放青春;有的人告别了美好的爱情,去戈壁荒漠守护文化瑰宝……他们不求物质回报砥砺,不计个人得失,用真诚与无私标注了生命的高度。奉献的情怀最动人,奉献的价值最可贵。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勇毅诠释奉献精神,知识分子所收获的,是不朽的业绩和无悔的人生。
甘为“孺子牛”,始终保持奋斗的激情。“追梦需要激情和理想,圆梦需要奋斗和奉献。”奋斗是通向幸福的必经之旅,离开奋斗,一切美好愿景都只是空中楼阁。我们今天享有的基础设施、累积的物质财富、拥有的创新成果,无一不是奋斗者用劳动和汗水创造的。奋斗是奋斗者的通行证,也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焕发奋斗的激情,以接续奋斗诠释爱国情怀、践行报国之志,将奋斗进行到底,正是新时代知识分子所应坚定的价值追求。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广大知识分子用为国为民的埋头奉献,真实写照了这样的风骨和精神,也还将在建功立业的奋斗实践中彰显新时代的精气神。
限时特惠:本站持续每日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课程,一年会员仅需要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长微信:Jiucx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