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1.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又开始讲君子的标准了,“修习君子”是孔子对学生一贯的要求,孔子的“学”就是“修习君子”的过程。在《论语》一共五百多句话中,“君子”这个词可能是使用频率最高的,“君子”用了一百多次。当然我也没去一个个数,是用word的搜索功能统计的。我们在讲《论语》的过程中会反复提到“君子”。
本章孔子提出的是君子“好学”的标准。孔子提出符合三个标准的人就可以说是好学的君子了:第一,物质追求方面要“简”;第二,做事要“敏”;第三,说话要“慎”,向高人学习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君子对饮食的要求不过就是吃饱,居住不过就是求个舒适。这句话传统解读都是“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安逸”,从字面上讲好像也没什么问题。但跟我的解释字面意思就完全相反了。按照传统的解读,君子连吃饱穿暖都不该追求,有好吃的也不吃,有好的住宿条件也不要去住,是君子就必须得受穷。孔子的观点历来是学好了就去当官,他的很多弟子都去当官了。那么这些出仕的人要么就不是君子,要么就是有条件改善生活也不改善。这完全不符合人性嘛!如果这样才是君子的话,估计很多人都不要做君子了。孔子在《礼记》中也说过“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的话。肯定人对饮食和男女关系的欲望是合理存在的。只是在度的把握上要有分寸。孔子也没有反对过生活的富有,下一章子贡跟孔子的对话中,孔子说到:“贫而乐,富而好礼”,富裕本身没什么错,只要能做到“富而好礼”就可以了。一般人你去享受奢华的生活也没什么问题,特别是在现今这个物质非常发达的社会,吃饱、穿暖、住舒服只是基本的生存条件,让一个可以享受舒适生活的人非要去过苦行僧的日子,这不合理,也没有必要。如果把追求物质享受当做理想,不择手段去获取物质的满足,那就不是君子了。物质对君子而言有当然好,但要取之有道,不符合“义”的行为,再多的物质,君子也不会要。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如若没有呢?也要能做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君子要能安贫乐道。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哪怕是蛮荒未开化之地,只要是君子居住,那就不会觉得简陋。因为君子首先追求的是内心世界的丰富。孔子在夸奖颜回的贤德时举的例子也是在饮食简单的情况下不改其追求仁道的快乐。“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孔子还说“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孔子要强调的是不要把物质享受放到第一位,道谋好了,食自然就有了,学好了就能去当官领俸禄,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所以君子只忧心“道”,无须忧心“贫”。
“敏于事而慎于言”:对待工作勤敏,说话小心谨慎。这个“敏”字要拿来解释一下,因为它很重要。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在孔子关于“仁”的论述中,“敏”是关键词之一。孔子在这里说“仁”就是“恭宽信敏惠”,并且解释说“敏则有功”。对事要敏,行动也要敏,“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学习也要敏,“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敏”在当时应该还是个比较高的道德标准,以至于颜回和冉雍这样的孔门高徒都会自谦“不敏”。“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敏”在现代汉语中多组词为敏感、敏捷, 我没找到很合适的词语来翻译这个字。敏感显然不对,如果用敏捷,显得单薄而轻佻,不太适合用来解释“仁”。敏字在甲骨文中就有了,专家说造字本义是孕妇对触摸反应强烈,后延伸至聪明机灵、反应迅速、动作麻利等。《说文解字》认为是“动作快捷”抑组词,敏,疾也。后来在搜索其他历史文献中的敏字时,发现了“勤敏”这个词,觉得相对比较合适。如《北齐书·颜之推传》:“处事勤敏,号为称职。” 《明史·冯琦传》:“涖政勤敏,力抑营竞,尚书李戴倚重之”。都是说对待政事的态度,跟《论语》的意境差不多。
“就有道而正焉”:积极结识有学问有修养有道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修养仁德之道,来匡正自己的不足。这句话好理解,也没有歧义。接近“有道”的人,就是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能人。按照他们的思想行为来匡正自己的不足。这跟前面讲的子夏说“学”的“贤贤易色”基本是一脉相承。
孔子本章的落脚点是“好学”,对君子三个方面的要求都属于道德层面的要求,根本没有说要如何去“学习”。孔子认为,“修习君子”的过程就是学的过程。跟前面我们讲过的子夏所说的“学”的内容基本是一致的,学并不只是学习知识,学习文献,学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孔子认为学做君子才是学的关键。一个有道德的君子,不应当过多地追求物质享受,在做事方面应当勤敏,说话也要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向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学习,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这也符合我们现代人追求高尚品德的要求。只是我们现在很容易在过于丰盛的物质面前迷失自我,所以,现代社会“修行君子”更难。
“修习君子”首先要修心,心正才可能行正,就如同观察人一样,气质问题很重要,真正的君子内外兼修,内修心德,从而使外在气质受到改变,若连自己的心都不正,何以修君子。君子这一形象出现很早,商周时期便有,那时没有典范,他们又是如何做到呢,唯坚守道义,坚守仁义礼智信的标准,坚持本真存在的善,一心一意不为外部所动。无论什么地点,在家还是在外,人前还是人后,现实还是网络,时刻不忘标准,以君子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才是修习君子的基础,而且作为君子,对欲望的控制尤为重要,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安贫乐道方可成君子。君子不争,不器,不随波逐流,持之以恒方是真君子。
在丧失基本道德信仰唯利是图的社会现实之下,往往是小人当道,践行君子,保持君子之风会遇到很多困难。但君子修心矢志不移,不会被困难所吓倒。你看到的困难在君子看来根本就不是问题。真君子无论面对世俗多少孤立嘲讽,内心浩然之气不会损减,隐忍定慧看清人间百态,原则性和价值观不会随波逐流随意改变。冷观群魔乱舞,任人笑我痴颠。藏志于身抑组词,乱世也能自我完善,历经磨难,意志坚定才非等闲。任你小人当道雾霾遮天,助我修成内圣外王之道,才会超脱淡然。
道客村曰:
食无求饱敏于事,
居无求安慎于言;
君子好学日精进,
就道正身是关键。
【注释】
(1)无求:不过是追求,仅仅追求。对于君子的道德要求。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
(2)就:靠近、看齐。
(3)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4)正:匡正、端正。
(5)好学:孔子非常重视“好学”。
【译文】
孔子说:“君子对饮食的要求不过就是吃饱,居住不过就是舒适,对待工作勤敏,说话小心谨慎,结识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向他们学习来匡正自己的不足,能做到这些可以说是个好学的君子了。”
限时特惠:本站持续每日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课程,一年会员仅需要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长微信:Jiucxh